2016年3月29日 星期二

"天上真仙開七步"是這七步?

接續 "天上真仙開七步"是哪七步?

2."七步"已經說明了是七個步法,不是台語的七招。那麼是套路裡的馬步、三角馬、屈馬、包腳....等等的那七步?

拳諺云"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師父",所以應該是步法,不是定式。
"開"七步,所以是最原始的、最早的或是最基本的七步。

我的第二個推論是請拳裡的七步。請拳中如果扣除重複的步法,總共有七種步法,依序是:進步、象馬蹄、虛步(獨立)、退步(鉤腳)、外擺、內扣、左移

以宗岳門的角度和術語來說依序就是:進、蹬(擺的變化)、獨立、退(盤)、擺(本式)、扣、左顧,扣掉擺重複了一次,外加一個中定,還是七步,由這七步化出所有步法,就可以"化千方"(變化出上千個方向)。

進-->退、左顧-->右盼、中定:進退顧盼定都有了
擺扣盤步法也有了。步法轉換中最重要的獨立式也有了。

所以說由這七步熟練,應用時腳步就可以靈活變化,而不再只是套路裡的動作。所以我才會在書上說,對順武堂武術而言,請拳不能廢除,因為沒有別的單獨步法訓練。

這也可以延伸出來說,因為師父不教步,只有每次打拳都請拳的學生,才是心中對神明、師父、同學、觀眾都有敬意和禮節的,這樣的學生透過不斷的請拳,終究有機會活化套路裡的步法,而且不會學會了步法就打師父。

師父不是不教,早就教了,只是沒說破而已。

2016年3月26日 星期六

"天上真仙開七步"是哪七步?


在網路上找到的一份資料,應該是雲林四湖順武堂蘇金淼寫的,裡面提到一個有趣的問題。順武堂的祖師牌位左右有一副最原始的對聯:"天上真仙開七步,人間光勇化千方",已知最早是吳居從盧榮那裡傳抄而來。蘇提出的問題是天上真仙開七步是那七步?

蘇在文中說與盧瑞堂(盧榮的姪子)推敲提出是: 揆手、插手、切手、搧手、送胛、錢仔拳、敗馬(這裡的名詞大多不見於吳居系統,應該是很貼近盧榮系統的)。

我問過彰化的老師傅,但是他也從來沒有聽師父吳居說起七步這事。然而真要推論的話,必須考慮這一幅對聯是由盧榮系統傳抄來的,而吳居所教的拳與盧榮又不一樣(有多少不一樣仍有待比對統計),所以應該還是要由盧榮系的傳人去推才是,而蘇與盧一起做的推論也是值得參考,只是好奇那麼多的手步身法,為什麼是這七"部"。

而我的推論純粹只是基於吳居系統的武術做推論,既然吳與盧的武術不同,那這推論其實是有牽強附會的嫌疑的。但是這也是文人論拳的樂趣之一。

以下是我自己的推論:
1.單純的只是因為祖師中有九天玄女的兵、符傳承,所以說天上真仙是指九天玄女。而開七步云云只是單純的道教儀式,像是踏七星、踩八卦一樣。以上是最懶惰的推論,但是搞不好就是這樣,只是如此一來就失去了文人論拳的樂趣的。

2016年3月23日 星期三

有幾個"越國太祖"?

順武堂的祖師牌位上寫了四個名字,其中一個是"越國太祖",而不是"宋太祖",可能原因除了1.寫錯字,2.祕密結社的堂號代碼之外,還是要考慮一下還有誰是真的越國太祖,爬了爬網路(主要是Wiki),候選人有以下幾位:

最早是越王勾踐,太早了吧。如果把順武堂的歷史推到春秋時期,那真的是世界冠軍了,比號稱起源於秦朝的還強。
ㄧ、閩越國【太早】
大致位於今中國福建省,西元前333年至西元前110年之間

二、南越國【太早】
趙佗(約前240年-前137年,南越武王、南越武帝),都城在今廣州市。

三、吳越國【可能】
吳越(907-978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由錢鏐太祖武肅王字具美852-932年)所建。都城為錢塘(杭州)。約為現今浙江全省、江蘇東南部和福建東北部。

四、閩國【可能】
閩太祖王審知(862年-925年),今河南固始人,五代時期。福州人尊稱審知為開閩聖王,視為鄉土神明供奉。

五、宋太祖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976年),祖籍今河北,生於洛陽
高平之戰後,柴榮拔擢趙匡胤為殿前都虞候,領嚴州(今浙江省湖州市)刺史」:只是一短暫時間,不能因為這樣就說趙匡胤是越國太祖吧。

六、越國公 胡大海
鎮守浙江金華胡大海遇害後,朱元璋追封越國公

七、越南? 越南也是越啊!
安南各朝開創者的祖籍是:
越太祖李公蘊,泉州人;1009年
越太祖莫登庸,粵人;明,1527年
越太祖黎利,閩人;明,1428年

這九個人之中真的有諡號"太祖"的是:
1吳越太祖武肅王錢鏐
2閩太祖王審知
3宋太祖趙匡胤
4瞿越太祖李公蘊
5越太祖莫登庸
6越太祖黎利

而再加上真正有"越"的是:


1吳越太祖武肅王錢鏐  (能武)

2瞿越太祖李公蘊 (文人)
3越太祖莫登庸 (能武
4越太祖黎利 (?)

所以是怎麼了?順武堂武術是由浙江或是越南來的?
但是還是要考慮到吳居的武術到底有多少是從原始的順武堂盧榮來的,如果份量很少的話,那這"越國太祖"對吳居系統的人來說,其實只是精神象徵,就像其他三位祖師一樣。

想著想著,幾個人的名字出現在腦海中,像是陳州同、張松溪、王征南、黃百家等等都是浙江人。

可以停了,再想下去就可以寫武俠小說了。

2016年3月21日 星期一

下插手

拳母起手前五動之中,前插手與下插手的應用一直是我最困惑的。

根據老師傅的說法,當年他的手指頭有練過,有浸過藥洗,可以在樹幹表層插出一個洞(不是插穿),但是久不練功就退了。所以對他來說,前插與下插很自然的就是以指尖攻擊各部位軟組織的方法,而不只侷限在眼睛喉嚨這種脆弱的要害。

只是對我這種文人來說,這實在是太難、太辛苦了。所以我認為:

1.因為套路裡右腳是鉤腳,所以這一組動作配起來就是以右手制手下摔加鉤絆腳法。
2.前插手攻擊完到下插手之間的過渡:仰扣腕回元氣點,就是
單手:制肩、制肘、制腕掌
雙手:制頸
也是由外門轉內門的手法
也是內門上掀掌防禦、開門手法

因為是摔技,所以雙手不應該打開離環。

3.至於下插手,可以是下插、下摔、下切、下砸、前砸都可以,都是砸拳的應用。

4.套路的安排是雙手手法一起練,但是腳只能練一隻。自己的左腳鉤絆也要練一練。


2016年3月17日 星期四

Youtube Kung Fu in Taiwan 1960's

順武堂書中有提到Youtube有一段在1960年代拍攝的台灣武術家聚會的影片,如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pFcVRc3_yQ

其中有幾段已經有網友指出是哪些前輩演示的,但是有4段是順武堂的前輩演示卻還沒有人指認,現在說明如下,時間範圍指的是上面的連結影片,而不是其他切為三段的影片。
1. 6:05~7:25 倒踏三角。請拳花了16秒!收拳是雙車手。打得樁比較開一些。就說是大開大闔、氣勢豪邁。

2. 10:20~11:55 倒踏三角。收拳是雙車手。打得嚴密沉穩、樁法穩固。示範者身形瘦削、招風耳,懷疑是不是吳居的繼子李清柔先生?

3. 12:42~13:10 只有錄到幾個動作而已,應該是 前退後。

4. 13:54~14:36 只有錄到後面,因為演示者與第一段相同,收勢也相同,應該也是順武堂武術,但是彰化系統沒有傳這一套。因為腿法多,判斷是雲林四湖蘇磨系統所傳的幾套腿法之一。

由上面四段三人的收拳判斷,應該是雲林那邊的順武堂門人所演示,只是不知道是誰,可能的人大約是四湖 蘇磨的幾個兒子(例如 蘇金淼)、港西 邱炳炎、或是口湖過港 吳居本館的門人。

其實我一直覺得左邊前方靠牆坐在沙發上的第二人,一直在做筆記的那一個,看起來很像劉雲樵,中間坐主位者不知道是那一位政府官員。很多人都穿同樣的西裝襯衫、西裝褲,打同樣的細領帶,像是統一訂做的制服,又是1960年代,我懷疑是不是為了1968年去馬來西亞參加國際中國武術表演大會的參加人員選拔,但是那次只有去了7-8人。或是民國五十年代的台灣省武術大賽的會後或是會前聚會?
[補充:有網友說是1964年空手道上地流 上地 完英 來台尋根時的紀錄  ]

這應該要請八極螳螂拳的門人去問問整個影片中第一個表演者----蘇昱彰最清楚。

2016年3月15日 星期二

象馬蹄

順武堂套路裡有一個"象馬蹄"的進步法,名子很怪。當時我反覆問老師傅是什麼意思。

疑問是"象馬蹄"的外型看起來到底是包腳,還是 "像"馬蹄,還是"象馬蹄"(大象和馬的蹄),分析後發現這裡其實是有四種用法:

包腳:1.外擺式步法,但是因為拳路編排要直線向前,所以會以向前直踏展現,單純的進步而已。2.也可以外加勾絆牽制作用。

馬蹄:如馬人立,雙蹄揮舞,這是外擺形的3.蹬腳

象蹄:像大象的腳一樣,很重的往地上踏下,這是4.踩腳。這類似八極拳的跺腳,但是不像武壇系統做的那麼單重。

這都是擺步的變化形

2016年3月12日 星期六

舞獅掩護練武

如果有機會看到有人舞獅(正式的獅頭,不是國小學生的小獅子),可以的話請看看獅頭裡面的結構或是機關。

我這裡要說的是雙手把的位置,我只看過台灣閉口獅和廣東獅,台灣閉口獅是像||的結構,我簡稱H形,兩根垂直上下的手把,與肩約略同寬,而廣東獅是成\ / 形狀的V字型,可能是要支撐比較大的頭部和隱藏的機關吧,所以上方比較寬。也許有別的設計,但是我看過的就是這樣。

台灣獅握住把手時虎口朝上,像立拳;廣東獅握住把手時虎口略朝外側,像戳拳。你可以學古人拿任何像臉盆或是米篩、方向盤的圓形物,當雙手握住圓周左右最寬處,就是台灣獅的位置,當握在偏下方處,就是廣東獅的角度。

V型把手的優點是,你一握上去,就是戳拳形,手肘會內關。在不斷的舞弄獅頭時,一直做串子回手然後出帶有肘擊的雙戳拳,但是要做砸拳比較困難,可能壞了身形或是拳形。

H形握把的優點是,握上去雖然平平無奇,就是立拳,但手肘更自由。舞弄獅頭的整個過程,一直在做各個方向的串子回手,出手則是戳砸都可以,一手是戳時,另一手就是砸。

武弄獅頭使它振動抖動,是在練習全身性的忽震顫,最後能抖能搖。

舞者在大庭廣眾之前、在警察大人面前武弄獅頭的時候,就是在偷偷的練功的時候。舞獅不只掩護練武,簡直就是光明正大的在練功。

2016年3月8日 星期二

舞獅與武術

有關舞獅與武術、文化、社會的關係文章很多,例如可以參考:
   郭應哲<台灣獅陣「踏七星,安八卦」調查研究─兼論台灣獅陣發展之可能>

    李玉燕 <台灣民間舞獅宗教儀式與表演藝術之研究-以台灣獅與醒獅為例>

裡面有一些說法很有趣,值得探究,包括:
1.舞獅需要武術基礎
2.政府禁武,武館以舞獅娛樂掩護練武
3.台灣獅比兩廣醒獅更著重武術與宗教儀式,而較少重視表演藝術
4.台灣獅正在演變以適應社會需求

舞獅需要武術基礎一點是很明顯的,長時間舞弄一顆不輕不重的獅頭,雙手要有力氣(或是要會省力訣竅),也要能做各種動作,手法一定要順暢;舞獅要踏七星、四方上下縱跳屈伏,所以步法、身法一定是重要的。

武術的身手步沒有達到一定水準,舞獅不會好看。這就像我們看初學者打武術套路,不管他再怎様熟練,就是有一股彆扭,這就是身手步三體沒有統整,也就是沒有做到外三合。

反過來說,舞獅也會訓練到身手步各方面,而且也算是重量訓練,也像與人交手。而武術能練到三體統整了,加上長時間舞弄獅頭的重量檢測,通過了的話就算學成。所以武館出獅陣總是由最強的徒弟們舞獅,而不是人人有分,如果徒弟不夠多,撐不住半天一天的廟會活動,師父也只好自己下場。

所以舞獅可以掩護練武,就這樣嗎?

2016年3月6日 星期日

武術表演是雙面刃

我從小就看村裡的陣頭表演,到了高中開始武術的展演一直到碩二才結束,約九年的時間,有關武術表演的優缺點大致是:
好處:推廣、知名度、招生、保存、濃縮精華化、就業、其他活動的暖場

缺點:流於表演、浪費時間在不是最重要的練習、扭曲功法、背棄拳裡、引狼入室

好處不必多說,但是缺點要強調,就從以下二個常見的表演來說,
拳術:引入樣板武術、雜耍技法

舞獅:台灣獅不敵兩廣獅,政府和學校都是推展可愛、多變化、多噱頭的兩廣獅。就連地方武館也只能改成表演討喜可愛的兩廣獅,因為台灣獅相對來說不精彩、不夠喜氣。

我不吃這行飯,對於武師為了商業與謀生需要而做的妥協,不應予以苛求,卻總覺得可惜。如何在台灣創造一個真武術的可以存活、可以受尊敬的環境,就像打棒球、籃球、拳擊一樣的職業環境,實在是一個大課題。

可以明確分出勝負的比賽場是最好的方法,而可以明確分出勝負的指標之一,就是看能不能吸引人下注簽賭,或是文明一點的說發行運動彩卷。

失去戰場的武者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我們不能祈求台灣變成亂世,好讓軍、武得到重視,但是可以模擬亂世。

擂台才應該是武者可以有存在意義的戰場,不應該是舞台。

2016年3月2日 星期三

偷拳

小說裡、武術歷史典故裡有一些偷看別人練拳而最終學成的人,也不知道是真是假。最有名的故事應該是楊露禪在陳家溝,半夜躲在樹上還是哪裡偷學拳,不只練成了,而且還比師傅親自手把手教的還厲害。

以下這是真實的事情:
順武堂吳居師父有一個女兒對武術很有興趣,但是吳居不讓她學,她就躲在房間透過窗戶隙縫偷看偷練,最後也是被老爸發現,聽說練得還不錯。後來她嫁到彰化我們村子裡的劉姓人家,也沒有人知道她會武術。有一次夫妻吵架,他的丈夫被她一路從門裡打到門外,夫家跟村人才知道原來她會武術。而故事也就停在這裡了,很現實的,並沒有很夢幻的出現俠女,也沒有女師傅開始教拳,只知道.......
從此他的丈夫就展開了悲慘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