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哨音呼麥
1. 發中音呼麥時將舌尖"輕輕"接觸上顎牙齦內側,不要碰觸到牙齒的位置,也不需要內縮到上顎,大致還是在突出來的牙齦上。
"輕輕"接觸是要讓初學者感覺到舌頭在受到泛音的振動,麻麻的,壓緊也可以出泛音,但是初學者就是容易肌肉緊張疲勞。
舌尖位置與口腔形狀類似ㄩ,但是舌尖是向上抵住的,於是也形成像是ㄖ音的舌形,但是舌頭的兩側其實是稍微上捲的,稍微碰到大約上犬齒的位置。
由這樣的舌形,會在口腔中製造出一個空間。
我習慣由"矮額"的ㄜ過渡到ㄩ再過去ㄖ,這是我第一次找出哨音的方式,也許是適合會講台語和國語的人的方式。
尤其是ㄩ,因為很多語言裡面是沒有的,台語也沒有,很多外國人都會用ㄨ音來變化(請見WTO姐妹會),但就是怪怪的,國外有一支教呼麥的影片,還要從發出ㄩ音開始教。
ㄖ其實也是,音標雖然標成ri,但是跟r音不一樣,也不是捲成ㄦ音就好。
其實就算不練呼麥,你在發ㄖ的音時,把它拉長,音高提高,仔細聽,有一個喉嚨聲帶音之外的聲音,就是其中一到多個比較大聲的泛音。所以其實應該也可以試試這樣子:先發出ㄖ音,音高拉高一點,舌尖內捲到下面碰到上顎都可以(只是講話時不會碰到),仰頭壓制聲帶,調整舌頭形狀來放大泛音。
(國語中的ㄩ和ㄖ大概是匈奴人等北方民族帶進來的吧?亂猜的!)
總之,會呼麥之後,什麼音都可以帶動發出哨音來,但是不會的時候可以試試上述的順序。
2. 然後將下顎前推,像戽斗一樣。原本ㄩ就已經有一點前推下顎(其實聲帶也上提了一點點), 下顎刻意前推製造出泛音的空腔,就像笛子的管柱或是壎的空腹。外推程度也會影響音色。外推我覺得不會超過上下門牙正相對的位置,到這位置就已經不舒服了,再多就要落下頦了。
這一個影片一開始的哨音呼麥將下顎前推展現得淋漓盡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x8hrhBZJ98&list=RDQMAteqqR9MztA&start_radio=1
3. 剩下最後一步只能說要自己找位置,找到自己的口舌結構的容易發出泛音的甜蜜點。通常的方法有
a. 換不同的基礎音音高。我的第一個泛音發出時的音高雖然忘了,但是是高音的位置,平常唱歌都吃力的音高,其實是因為抬頭的關係,大概是這樣發音位置才肯上去,聲音才夠扁吧。
b. 下顎前推可以多一點,都會幫忙拉高發音位置。
c. 抬頭幫忙拉高發音位置,壓抑原本的聲帶位置。
d. 試著擴大舌根的空間,就像小時候模仿帕華洛帝唱歌一般,又像是嘔吐時作嘔的喉嚨。其實也都是幫忙拉高發音位置。
4. 發出第一個音來之後,穩定它,隨叫隨到之後,以下可以無順序嘗試
a. 改變不同基礎音,最好照著鋼琴標準音來唱。如果跟我一樣是音癡,也只是玩玩,就隨意吧!
本日金句: 音癡也可以練出呼麥,但也就只是練出聲音來而已。
b. 加大音量。一開始哨音很小,喉音很大聲,可以先在密閉小空間練習,我都是在開車時練,也不會吵到人,或是被當作怪咖。哨音會被前擋風玻璃反射回來聲音聽得更清楚更大聲,更容易幫助抓到加大音量的口、舌位置。 刻意壓抑基礎音的音量,也可以使哨音更清楚。腹部用力,音量也會加大,雖然只是加快氣體流量而已,找對口舌位置才是第一要義。
c. 改變舌顎空腔大小,從而改變泛音音高。可以透過改變舌頭位置形狀。
d. 改變嘴唇形狀與大小,因此改變音色,由低悶到清亮。
e. 長音打節拍。透過振動舌頭、嘴唇、喉頭使聲音產生頓點。到這裡已經可以在流行歌裡面作伴奏了,或是模擬出一段像蒙古歌的節奏了。
f. 透過手機錄音,可以收到比較多的哨音。
小結:
(1) 哨音呼麥只是把我們聲音裡面本來就有的某個泛音加強,同時抑制基礎音以及其他泛音的方式。見 Anna-Maria Hefele的影片中的聲頻圖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HTF1-IhuC0。
(2) 到這裡都還是泛音唱法而已,一直練會自然變成呼麥音色,但是太花時間。先跳過5. 去練習下面的低音呼麥再回來。
5. 已經會低音呼麥之後把他加進來泛音唱法,這才是蒙古呼麥。
蒙古呼麥有一個粗糙顆粒感,雖然在高音時顆粒感不明顯,那是因為振動頻率太高造成的。
先由低音呼麥開始發音,過渡到哨音,但是去掉低音的發音只留下氣泡音的顆粒就好。
如果低音的發音也留下就會形成第四種呼麥,低音+哨音。這只是變形與組合,到這種程度自己玩一玩就會了,當然要到精通到能演出路還很長。
如果哨音呼麥時閉住嘴巴,會變成鼻腔呼麥,我覺得像蚊子叫聲,整個腦漿像在做超音波震盪(就是洗眼鏡的那玩意兒),不喜歡,大概玩錯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