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6日 星期二

螳螂手、鶴手留眼睛為了輕握


螳螂手是拇食中指尖對捏,北派鶴手是拇食指對捏,南方鶴手是拇指貼在食指側。不管是哪一種,都會留下食指與拇指之間空洞,形成一個眼睛。

有人說螳螂手、鶴手是用來攻擊人眼睛,那當然可以。有人說這兩手是要施展大力金剛指,擒拿時以指力抓捏住對方,破壞對方,有練過話,當然也以。也有人說重點在後兩指,無名指和小指是用來輕沾對手,聽勁用的。

對宗岳門太極要求鬆柔擒拿來說,這兩手是為了以鶴手或是螳螂手前置手擒住對方之後,手掌要輕握住/輕攏住對方,等待時機用的。

怕學生握住時太用力,所以不握拳,只留二到三指指尖對捏,根本施不了力。
怕學生太輕握不住或是握錯了,所以指尖對捏,形成虎口/鶴眼,手掌可以完全掌握對手動態。

而能不能握住對方的手,靠的不是鶴手或是螳螂手做的有多漂亮,而是要看這兩手之前的前置手。

2016年4月19日 星期二

收拳

收拳時
右手先大環托,轉仰掌推/戳出。左掌托回腰隙上到元氣點(同托基本掌型)。身側而力正。

右掌入環帶收回、左立掌推出(不合),帶動身正樁正,雙掌在小環打預備位置。

2016年4月17日 星期日

幾點聲明

1.本部落格為簡化一律省略稱謂,這並不表示我不尊敬前輩,而是這麼多前輩的稱謂錯綜複雜,是我的祖師未必是讀者的祖師,更何況所有的門派我都未曾依照傳統儀式正式拜師入門,師爺、祖師的亂叫也不合規矩。

2.我不是想在網上教學,所以寫得不清不楚也是正常。而一般人沒有跟我一樣學習經歷,又怎會讀懂所提到幾個拳種與派別的專有名詞。所以看不懂是正常。武術手把手的教都未必教得會,透過網路影像就想學會,不無可能,但是難。

3.以太極解外家拳,並不是說太極優於外家,只是單純在尋找兩者的相似之處以及相異之處。找到相同之處以簡化學習過程,找到相異之處以保留各自特色。

4.所有的心得都只是我的一己之見,讀者覺得有用就拿去,您不同意我也不勉強。武術的觀念有時候即使是同門都會不一致而導致爭吵,這也是為什麼我關閉留言功能的主要原因。

2016年4月15日 星期五

長拳的採手

小時候學北派長拳,有時後會遇到一拳出去之後,轉成掌,手腕轉一圈之後抓回的動作,一般是稱為"採手",也有叫做"挽花手",後面這個名詞似乎是從劍招名稱來的,像是"仙女挽花"之類的,劍在身前轉一圈的動作。不論是劍或是掌,都像是採折花朵一樣的動作,其實很傳神。

問題出在,如果教練沒說明這採手要怎様練習和應用,那學生也就只能直覺的知道這就是"抓住對方的手,然後扯回來"的動作,包括"出--採--收"三動,這也沒錯。但是當時小時候,一心追求快速,總覺得在實際狀況下,雙方快拳快腿交戰,這種抓住人手的機會實在不多,於是乎心裡把它當花招,練習時也就偷偷的一點一點的省略掉了。最後就只只剩下兩動:出成俯拳--收成仰拳,教練沒有天天看著,也沒注意到。不知不覺中,就離高手越來越遠,離傳統武術核心遠了,離沾粘連隨也遠了,最後剩下的東西就是要比快才有效,於是就更加確定採手是花招了....。

其實"採手"就是一個二起手,而長拳中多半是以接近小纏的形式出現,螳螂拳中較多小環形式。



2016年4月11日 星期一

"過得了西螺橋,過不了虎尾溪"的背景


在台灣練過武壇或是北方武術的人,偶爾會在書中或是前輩口中聽到類似"鏢不喊滄"、或是"雁過拔毛"之類的說法,不外乎就是在說滄州地方的人很剽悍,每個人都練武,連黃口小兒也是。

台灣在雲林也有這麼一句話:"過得了西螺橋,過不了虎尾溪" ,意思也大致是相同的。唯一的差別在於我是彰化人,聽這句話就是不順耳,聽起來就是說雲林那邊的武術比較厲害。所以很想把他改成"過得了大肚溪,過不了濁水溪"。

古時候(也不必多古,30年前就可以了)彰化雲林一帶是武館林立,就是為了習武保衛鄉里,而原因當然是因為警力不足、治安不好。像我老家就是為了爭奪水渠的灌溉引水的優先權,偶爾就會有械鬥,一直到1970年代都還有,為了械鬥或是展示武力,當然就要練武術,那個年代還不流行用鎗。這一村有練武搶得了水源,隔壁村只好也跟著找師父練武,於是乎軍備競賽就展開了。而廟會時的尬陣,都還算是文鬥和武力展示而已。

說到底,這幾句俗諺要展現的是當地武風興盛,人人是高手,就像周星馳功夫裡的豬籠城寨一樣,也希望現在的年輕人能夠不負古人風氣,維持或是恢復往日光輝。不過這也表示你的家鄉治安實在很不好,就像現在我們常說俄羅斯是戰鬥民族一樣,或是像中南美洲治安不好,出門要帶槍一樣。

其實住在這樣的地方,說說這些俗諺,吹吹先人有多麼厲害,過過癮是不錯,但是心中總是有一股無奈的辛酸感。老師傅最常說的就是當年練武有多麼辛苦,再問他既然這辛苦為什麼當年要練拳,為的就是保護村里的福祉。而且成為一名有實力有聲望的師父也是一項謀生技能,只是沒想到社會變遷如此快速。



2016年4月7日 星期四

吳居軼事1

    吳居小時候並不喜好武術,他的父親吳扣卻希望他能習武,當然這種望子繼承衣缽的心理,想必造成父子關係的緊張。

    做老爸的既然不能硬掀牛頭喝水,就要用腦袋了。

    這一日,吳扣要兒子吳居去蕃薯田裡守夜,免得快要收成的蕃薯被無良的隔壁村的人趁夜偷挖走了,難免幾個月的心血白費了。於是吳居當晚就睡在簡陋的工寮裡。哪知道吳扣早就聯絡好一夥人,半夜裝作是偷蕃薯的賊,到了田裡不免吵醒了吳居,吳居要抓賊,哪知道被打了一頓。如此一來,年輕人的心理也就產生了不甘心、想要由弱轉強的心態,應該也想要一個打十個吧,於是乎吳居從此認真跟隨父親以及唐山師父習武,終於成了一方武術的代表性人物。

    這好像跟八極拳李書文的情況有些類似。其實在武術界中從古到今這樣的例子很多,雖然過程並不完全一樣,其實都是想要由弱轉強而已。


2016年4月4日 星期一

"天上真仙開七步"是這七步嗎?

第三個可以聯想到這一句上聯的七步是"七星反手法"。
不知道盧榮系統有沒有一樣的功法,但是在吳居的彰化系統有傳了七種反手法,也就是七種倒手法。

所謂倒手就是防禦與反擊的方法,也許先架後打、先化後打,也許化打合一,各家各有手法。就像峨嵋槍十二倒手法一樣,這個名詞在宗岳門也是拿來使用。

七星反手法是吳居或是更早之前的師父根據自己接手的經驗,總結出來的七個實用的化打技術,名目有七種,也吻合七這個數字。如果說天上真仙開七步的步是指招式的話,那以下的"七星反手法"是很具有代表性的:


雙弓遂節(取胸)
雙弓賴技(取胸)
雙弓抹角(取膝)
雙弓橫戰(取腹)
吸血拿喉(取胸、取口)
白鶴托眼(取眼)
陰陽背技(取腰)


七星反手法最重要的化法就是七星手法,以及暗藏在其中的串子術與開掌,下次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