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0日 星期一

縮減pdf檔大小--使用ghostscript

 因應國科會上傳檔案7Mb限制,或是email上傳檔案大小限制,必須減小pdf檔大小

1. 安裝 Ghostscript: sudo apt install ghostscript

2. 指令(有點長)

gs -sDEVICE=pdfwrite -dCompatibilityLevel=1.4 -dPDFSETTINGS=/ebook  -dNOPAUSE -dQUIET -dBATCH -sOutputFile=output.pdf input.pdf

檔名不要有空格、括弧


3. 解析度設定嘗試,建議: -dPDFSETTINGS=/ebook

例如:原檔8.2M

screen --> 1.4M,照片鋸齒狀,文字正常

ebook --> 2.2 M,(或是原檔含較多照片的例子: 12.1 M --> 5.7 M)照片放大超過500%才鋸齒狀,文字正常(建議採用這一個解析度)

prepress --> 8.2M,沒有變化


4. 其他不能做的pdf相關程式:pdf Chain (有壓縮工具但是沒有效果)、pdf Arranger、 Foxit Reader


5.如果懶得這樣折騰罕用程式,檔案也沒有什麼機密性,直接online有一堆網站可以幫忙做,記得挑有名大廠的官網確保安全。

2024年9月5日 星期四

關於螳螂拳的翻車

接續上一篇文章提到翻車。其實在武術中類似於反身大纏的功法,至少北派各家都有。

螳螂拳的翻車/披掛烏龍盤打(車輪):旋轉手臂練腰背、練肩,旋轉身體,練...。披掛双掄:定步前後旋轉手臂。披掛拍摔:畫八字型,一不小心就變成拍鐵砂掌。....其他我沒學過的就不知道了。

這邊專講螳螂拳的翻車就好。

初學大致就是學個活絡筋骨,旋轉手臂練腰、練肩背、練掌,具有拉筋(伸筋拔背)、活腰、定樁步,這些其實很快就可以達到一定程度。

再來就應該要強調或是說體會翻車轉身的部份,也就是向前向下掄臂,轉身成向上向後掄臂,這身手的軌跡與動態,具有靈活轉向包括手與身、活化樁步的功能,這時要多做轉身,少做上面的基本掄臂。這也是接近反身大纏的部份,但是翻車是屬於重複操作的功法,而反身大纏比較是包含多種功法的可操作拳理,也就是具體化、形象化了的拳理,或是說是基本形。

螳螂拳的翻車畢竟是外家拳,在這樣子的學習氛圍之下,會更重視像攻擊的形態的部份,例如所有的向外伸出手的動作,或打或絞,這也包括了本來向內但是因為轉身而變成向外伸出手的動作。但是等你練膩了,是該進一步思考或是問問自己的師父向內收回手的部份有沒有功能。又練膩了,也該想想由掌到肘到肩到背如何以同形動作來做近身對戰。

以右手來看:右手由向前掄->轉身->手成向後掄->再轉身->手成向前掄,就是一個伸直手臂的反身大纏。雖然其實是更像披掛的拍摔,但是是有大幅度左右轉身的拍摔,如果拍摔時身體只定在正前方,那就接近只操作一隻手的双掄,也真的容易變成練鐵砂掌拍綠豆袋了。

202412補記:所有的"拉筋"都會使骨骼間隙增加,也增加筋骨不穩定的風險。年輕時如果沒有因為過度訓練而受傷大都不會發現,但是年紀大了之後過度拉筋的後遺症就會出現,尤其因為工作或是生活型態早已經使得您的肌肉筋骨等都不再那強勁時,就更容易受傷。所以我建議,練外家拳模式的翻車動作時,不要過度旋轉腰,硬要在弓步鎖死固定腿與胯的狀況下使雙臂成前後一直線的模式不可取,也不要長時間旋臂操練。武術是要先體會正確,再來做有意義操練的。

 

2024年9月4日 星期三

流與離之島中的生生功

 近日偶然逛到Youtube上這一個影片:老衲的心意六合拳的 流與離之島中的生生功簡單介紹

我沒有買這本書,只是根據上述影片試著操作了一下,個人認為就是

1.練習所謂"彈抖勁"的功法之一,不管是外家拳的還是內家拳的彈抖勁,感覺還不錯。

2.其實也就是宗岳門太極拳裡教授的"反身大纏",可以視為一種功法。而手與身的反向運行軌跡也就是"翻裹之變"。但是畢竟"反身大纏"包含更多功法與拳理,反而是宗岳門太極拳裡教授的"背纏手"更接近,但是動作是比較小的。

至於其他影片沒有顯示出來的衍生部份我就不知道了,推測大致可以改成由指掌練到肩背、由大(橢)圓形練到小(橢)圓形、由伸直手練到彎曲肘到不用手(這裡開始要歪了)、由一隻手到兩隻手同練(這裡接近螳螂拳的翻車了)、由垂直(橢)圓形練到水平(橢)圓形再到反向垂直(橢)圓形、再把同樣的動作推到單練腿腳足、再把手與腿協調一致,這樣就夠寫一本書了。

我認為可以當背纏手的起步練法,就是由大練到小,但是還是要回歸"反身大纏"的整體概念。

[功法通常是一連串重複性的、無意識的、操作性的動作,讓身體自然的習慣某一種律動,而能在其他練習以及對戰中不加思索的做出某種合乎自家門派拳理的身體反應]

個人的經驗是,練外家拳的人,或是更限制性的說是練北方拳法的人,只要"稍微認真練",在老師不額外教彈抖勁的情況之下,大約2-3年之內就可以出彈抖勁。練南方外家拳的"震"也是一樣,只是動作更小。如果配合這一個功法,應該可以提早體會出所謂"彈抖勁"或是"震"。尤其是在一個傳武功法流失的地方或是年代。

而就內家拳而言,有些派別(尤其是那一兩個激烈一點的派別)也有類似上述外家拳的情況,也是可以拿來應用。但是更根本的問題是什麼才是內家拳,什麼才是外家拳?

就宗岳門太極拳的角度來說,這影片中的生生功雖然不是純粹的內家拳的部份(也就是外家拳應該要沒有的),但是它的確是有幫助。

心得:我應該也要拿我學到的功法,一種寫一本小書,可以湊個至少50本吧。就好像學術界,為了因應KPI般的評鑑制度,把可以發表成一篇大而重要的期刊文章的數據,拆成多個部份各自發表成多篇小文章,總體KPI的數值就會增加。





2024年8月30日 星期五

人間道 《三大隊》主題曲

 人間道 《三大隊》主題曲

詞  唐恬       曲  彭飛

------------------------------------

我要走穿這條命去看雪蘭花

我要踏破這雙鞋光腳平風沙

我要白日見雲霞夜裡舉火把

我要這朗朗乾坤下  事事有王法

苦雨江頭風波惡

做人一生坎坷多

兄弟我心頭上有件事兒啊

不見孟婆不得過

自古黑白分顏色

別扯放下就成佛

好人都未必能有好報啊

那壞人憑啥享安樂

為一口氣 為一個理

為一場祭 老子走到底

我要出了門的人再晚也歸家

我要天上落的雨 又回到天上

我要吃這一口飯 守這一野荒

我要這人間所有道 都在青天下

嫩草怕霜霜怕日

惡人還需犟人磨

我是你殺生得來的報啊

也是你重生的因果

為一口氣 為一個理

為一場祭 老子走到底

我要走穿這條命去看雪蘭花

我要踏破這雙鞋光腳平風沙

我要白日見雲霞夜裡舉火把

我要這朗朗乾坤下事事有王法

我要出了門的人再晚也歸家

我要天上落的雨  又回到天上

我要吃這一口飯  守這一野荒

我要這人間所有道都在青天下

我要鑿過井的人  兜裡有鹽巴

我要那虧過心的鬼  目中有王法

===============

1. 無關政治,無關警察,只關學術界

2. 把王法改成國法,"王法"總覺太封建、太獨裁,太imperial,有種等待聖人、依賴聖人的懶人味兒。"...智慧出,有大偽..."(老子)

3. 雪蘭花:雪蘭又稱水硃砂,是四川有名的“紅、白”二草之 一的白草(百度)

4. 雖然前幾句歌詞有那那麼一點點的氣勢或是"中二",就像被惡搞之後的《悟空傳》台詞 "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這眾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諸佛,都煙消雲散",但是在醉裏挑燈看劍卻是恰恰好。




2024年6月25日 星期二

2024年5月8日 星期三

古琴曲『萬壑松濤』打譜後記(6)完

   綜合感想

 

    一開始打譜其實並不順利,不是說機械性的給節拍就可以有初步成果,通常是要先記住一整句零零散散的譜字,按彈順暢之後才能慢慢加入自己的節奏。我一開始依譜按彈最常自言自語的是『不知所云』、『這是什麼東西』、『莫名其妙」等等負面的字眼,是充滿挫折的階段。也常常一段打不通,先跳下一段,再不通就先跳全泛音段落。繼而才能逐漸把散落一地的音符排列出來,逐漸彈奏出自己覺得還算好聽而順暢的旋律。再來修改樂句與段落內的節奏表情強弱,再來安排段落之間的起承轉合,以及與主旨是否相符合等等。中間也曾經找不出旋律而把萬壑松濤丟下幾個月,改去打民歌古琴譜,再回來打譜時,不知道為什麼突然就變得順暢了。

 

    譜是古人的,記下譜來好像變成是我的,但又好像應該還是古人的,我彷彿窺探到古人在想什麼,心中有些竊喜,但其實又不是很確定我是不是誤會了古人。怕把原作者彈的輕微淡遠的萬壑松濤彈成了瀟湘水雲,因為這一段時間心境其實有些鬱悶的。

 

    有些音的組合會自動在腦海中產生既有的旋律,例如第八段第一句結尾的四個音,第一時間就讓我想到瀟湘水雲的其中一句,反正也合我的情,就留著致敬吧,沒必要為創新而創新。

 

    這是一種限制創作的感覺,蠻有趣的,就像小時候美術課老師說今天畫『我的家』,結果同學有不同的切入點或是放大的主題,有人畫的房子很大,有人的家人佔了一半以上的畫面,有人只畫客廳和電視....等等。

 

    有時候摸索出一些旋律覺得還蠻不錯的,會有一種『解開謎題』的快樂,隨著樂句的謎一句一句解開,腦內啡一點一點的分泌,頗有成就感,用現代一點的說法是『I got you!』,這些都是樂趣。也有一種了解古人在想什麼的『知音』感,雖然可能是自作多情,也因為無法驗證,而成了絕對是單方面的自以為了解。

 

    有趣的是,第一次記譜之後,再繼續彈奏,有時會有新的想法或是嘗試,就會繼續修改記譜;有時會有新的想法,會想要叛逆一下改譜,多個音少個音,加一小段重複的變奏;或是把原本不知所云的樂句,憑前後樂句的表情,略做修改等等,至於吟猱綽注等裝飾音增刪就更不必說了,往上撞改成往下撞。像是第一段的結尾兩個音,我為了增加崇山巍峨的厚重感,改成放合,而這也是由天聞閣譜得到的啟發。難怪龔一還是成公亮說一首曲子的打譜是一輩子的事,除了心境隨年紀增長而不同之外,還有一種對一首曲子的情感在,以及一種『未完成』的感覺,因為這不是自己的作曲,而打譜者永遠不知道古人真正的想法。

 

    有時候一陣子沒彈這一首曲子,還真的會忘譜,會臨時修改成印象中的彈奏,這時通常就是會把腦中一些熟悉的旋律加進來,我想這也就是同一首曲名有多個版本的由來,也是各個流派的特色逐漸產生的根由。

 

    打譜很適合我們這種業餘人士,沒辦法單獨由零開始作曲。業餘琴人不必為求創新而創新,而做出一些現代人也聽不懂的曲子。業餘琴人打譜只要秉持不違背題解原意,盡可能譜出『好聽』、『中聽』的曲子,即使帶有現代意味或是節奏也無所謂,這不就是古人不記節拍的用意嗎?隨著時代而改變,管平湖的流水好聽、易懂,大家都愛,即使中間多加了一大段滾拂流水聲,也沒有人說它流俗、媚俗啊!古琴已經夠少人聽了。

 

    我認為打譜應該要普及,不能等專家院校的主修或是大師,他們忙著教學、辦演奏會、升等、精進技術、寫研究論文。稍有能力就要開始訓練打譜,我認為所謂稍有能力是指能粗粗彈過幾首主要曲目,例如流水或是瀟湘水雲的難度,不必達到演奏等級,主要是要熟悉指法、布局與古琴音樂,或是某些流派的特色。而我心中想像的練習順序是:

    1.先譜小曲,例如國樂曲的片段、適合的流行音樂,熟悉從腦袋有旋律節拍(雖然是別人的),將它們轉成譜字的過程,為什麼同一個音要選某絃某徽某指法,而不是另一絃另一徽另一指法。打譜才能反推作曲者為什麼採用某一種指法,是要快一點彈出聲音?還是需要音量弱一點?

    2.打古譜則是反向操作,已經有絃徽指法,倒回去找旋律節拍。

 

    當我打譜到大致有頭緒時,突然在Youtube搜尋到陳慶隆打譜的絲弦演奏錄音(現在似乎找不到了),我先忍住不聽,一直到把我的譜記下來之後,才第一次聽。這有一種印證的感覺,看看同一份譜,不同人打出來是否相同。有一個發現是絲絃與鋼絃因為餘音長度不同,對於樂曲的速度等等的處理會不一樣,有些長音或是較多吟猱的音,在絲絃上可能必須增加一次撥絃以維持住一定的音量,或是節奏要比想要打譜的再快一點點。反之,到了鋼絃有些撥絃其實可以省略的,因為餘音音量都還很足夠。所以我自己在彈在第四段七絃高音區的地方會省略一次撥絃。

 

第十  打譜過程產生的問題或是零碎的想法

 

l到目前為止,最難理解的是藏在譜字裡的轉調,學識不足啊!

l以電腦作機械性打譜的可能性,到人工智慧打譜的可能性?

l打譜的著作權?

l打譜好像統計學的貝氏定理!又像是多變量分析的反覆歸法,又好像親緣關係分析,最終找到最佳解,就像這樣一條函數:

                                     旋律+節拍+表情=f(絃, 徽, 指)

l輸入法的便利性。簡譜輸入法與廣陵神器的結合。

 

~完~


(我仍然相信文字的力量)

2024年5月5日 星期日

古琴曲『萬壑松濤』打譜後記(5)

 

 

  最後我認為這是一首向李白致敬的曲子,以詩入曲、喻情於景之作,再抄一次李白聽蜀僧濬彈琴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峯。爲我一揮手,如聽萬壑

    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鍾。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整首彈下來像是秋涼之際登高望雲聽松一日遊,中間還夾雜著一座只聞鐘聲、只見僧人,卻不見其影的寺院,所以不只寫景有山、有谷、有水、有松、有風,還有秋霜、有鐘聲、有夕陽、有秋雲,幾乎所有的山水畫元素都到齊了。依譜按彈熟悉之後,我以個人粗淺的體會將各段安上一個標題,作為自己彈奏時的引子。


第一段 崇山巍峨(散起緩做)

第二段 幽谷鐘聲(總要有一間寺廟給蜀僧吧!但是只聞鐘聲響,雲深不知處)

第三段 煙波浩蕩(依照琴苑譜。可以解成流水、水中煙、或是山嵐霧氣)

第四段 松林閒步(客心洗流水。重點在『閒、心』

第五段 萬壑松濤(依照琴苑譜)

第六段 秋雲暗幾重(渺萬里層雲,有所感懷)

第七段 孤松凜冰霜餘響入霜鍾,同第二段的鐘聲都是泛音,但是本段上有

第八段 松風/驚濤(本段有第五段再現,是自由發揮情緒的段落,輕快入拍則曠放如海,重緩則驚濤裂岸乃至於鬱鬱,輕緩略脫拍則松風悠然。如果不懂,可以參考倚天屠龍記第一集崑崙三聖何足道彈琴部份)

第九段 不覺碧山暮

第十段 餘響入霜鍾

尾聲

 

    呼應琴苑的後記是:起處紆(一至四段),中極曠放(五至快彈的八段,後則感發(慢彈的八段、九段以後)

 

如果以現代的作曲家常用的標題,加上我個人的經歷,我彈奏時的心中浮現的其實是:

 

曲名:北大武山印象

第一段 西子灣的月亮照在大武山上

第二段 泰武村的鐘聲(不過這裡沒有寺廟的鐘聲,只有佳平法蒂瑪聖母堂的鐘聲,雖然我也沒有聽過)

第三段 晨霧裡的雲豹

第四段 漫步在松針步道上

第五段 檜谷山莊的松濤

第六段 喜多麗斷崖的夕陽雖然登上了最高的山峰,太陽最終還是落入了地下。悄立山巔,四顧蒼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kZip9NckhU

第七段 雪落在了鐵杉上

第八段 南大武山的雲瀑(每個人看雲海的時候在想什麼都不一樣,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sQHjR2mno8

第九段 紅色的大武山

第十段 彷彿又聽到了鐘聲(其實是下山後,佳平聖母堂的鐘聲。好吧!我們改走另一條路下山,可以聽到萬法寺的鐘聲)

尾聲 回首遠眺(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自己的大武山。)

 

 記譜

 

    本來已經好不容易抓出拍子、彈得順暢又有感覺的曲子,一旦想要記譜下來,又發生新的問題--節奏,要怎樣符合現代的記譜方式呢?是2/4拍、3/4拍、4/4拍,還是其他節拍?翻了翻幾位名家出版的書譜都有簡譜或是五線譜記譜,但是發現常常在這些節奏之間變來變去,這是以前依照現代譜彈琴或是模仿老師彈琴時沒有注意過的。

 

    本來決定好的拍數都很順暢,記譜時突然多出一拍或是少掉半個小節,下一個樂句就出現了,要換節拍還是改變我的打譜?古琴曲一定要依照現代的、西方的節拍方式記譜嗎?即使依照現代方式記譜,一定是這樣子的節奏嗎?

 

    這些問題困擾我一陣子。先直接跳到我目前的結論:減字譜是參考用的,抄成簡譜或是五線譜也是參考用的,我自己打的譜也未必是照這樣子的節拍彈。在樂句中間時,如果是慢曲的拍子偶而彷彿若合節即可,但是快板一定要合拍,樂句結尾可以自由拍,不要管記譜的節拍。

 

    我同意不知道是誰說的,古琴是以樂句為單位,不是以小節為單位。這裡的樂句不一定是指減字譜裡的句號,而是一組音樂段落。所以不要硬把節奏塞到五線譜裡面,彈奏時要有整句完成度,有點像是學英文要整句念誦有抑揚頓挫、有輕重音、有模糊連音等等,而不是一個單字一個單字發音很標準的讀出來一樣。或是說每一個樂句都有起承轉合,能完整的表達意思。也相當以前我的老師說的要用戲曲的方式去理解,要配合曲詞以及氣息運用,吟猱撞逗像是一唱三嘆,大息留白要勁斷意不斷。所以依照目前我的體會,我最欣賞的記譜方式是張心遠整理的『平湖秘譜』,一句樂句就是一小節,如此一來顯得有自由有節制。

 

    經過這一次打譜,我想從此以後我不會照著現代打譜或是老師教的或是影片、錄音等版本彈奏。但是很可惜的是,根據我的學習經驗,第一經驗影響很大,遇到經典名曲想要再重新打譜其實有困難,但是在一些節拍上的改變還是辦得到的,最經典的例子是流水的流水波濤段落,幾乎每個錄音版本都或多或少不一樣,就像在玩一樣,比比看誰的流水有新意,跟別人不同,這是很值得鼓勵的,即使是為不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