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練呼麥除了好奇之外,為的是其他目的。
--------------------------------
要說為什麼呼麥有他的多方面的重要性,這要從呼麥與嘯說起。
.......(這裡省略一萬字文抄公)先說結論,呼麥就是嘯,對,就是仰天長嘯的嘯,彈琴復長嘯的嘯,至少是嘯的其中一種形式。這在一些最近的考據可以得到證實,包括中國學者范子燁2021年的書"自然的親證 嘯音與樂詩研究",主要是第一章的考證,當然包括他引用的文獻。這些文獻中最重要的是台灣中研院李豐楙在1982年所發表"嘯的傳說及其對文學的影響--以「嘯旨」為中心的綜合考察"。而最重要的原始文獻則是唐朝孫廣所著"嘯旨"一書中,對嘯的技巧有所描述,而與現今所知呼麥是大致上一致的,例如最常被引用的"夫氣激於喉中而濁謂之言,激於舌端而清謂之嘯",以及他所描述的一些技巧或是分類,例如:
【外激】以舌約其上齒之裏,大開兩胥,而激其氣令其出,謂之外激也。
【內激】用舌以前法,閉兩唇於一角,小啟如麥芒,通其氣,令聲在內,謂之內激也。
【含】....等等的方法。
雖然嘯旨裡面所描述嘯的音量與傳聲距離是目前呼麥所無法達到的,但是呼麥仍然是最符合嘯旨裡面所描述的嘯。
基於呼麥就是嘯這個前題,呼麥或是說嘯在以下幾個方面蠻重要的,雖然我知道現如今台灣人不會在意這些中國文化、中華文化,也不可能會去發展、開發、創新與利用呼麥與嘯文化遺產,就當是寫著好玩的。
[以下當我說呼麥,那就是指現在廣泛的蒙古族或是過去胡人的,當我說嘯就是指漢化之後的意含。]
一、最根本的呼麥的音樂性
二、嘯的漢文學性與呼麥的蒙古詩歌
三、呼麥與嘯的宗教性:從薩滿到道教到佛教都有。
四、嘯的養生:我對范子燁書中提到多次呼麥對海馬迴的刺激很感興趣,可惜書中沒有文獻,在中國的幾個文獻庫也沒找到。
以上四點其實在上述范子燁與李豐楙以及其他諸多文章都已經提到,我要說的是以下第五點,
五、嘯的武術性
這是還沒有被好好提及的。不過我不是從事這方面的學者,不想長篇大論引證考據,我直接下我的主觀結論:
(西藏)佛教梵唱chanting(武俠文學中俗稱獅子吼)=低音呼麥=形意拳的"虎豹雷音" (有機會再來深論這個在中國網路上諸多武術影片中被搞笑的虎豹雷音。總之獅、虎、豹、貓都是貓科的,悶雷、鐘震都類似)
道教養氣方法之一=長嘯=>以聲音振動、以呼吸進出、以舌尖位置達成養生目的,繼而在明末清初因為筋絡、氣功與武術的結合,產生現今一部分的內家武術
舌不頂以架鵲橋,氣則上下行不連通,呼麥則無法激於舌端而清嘯。
舌頂架鵲橋在呼麥以及在練吐納有兩種形式:舌尖上面抵上顎(直舌)以及舌尖下面抵上顎(捲舌),不一樣。
頂舌開唇為高音呼麥清嘯,頂舌閉唇為不能說話的低音呼麥(=虎豹雷音),不頂舌開唇則為能說話的梵唱、獅子吼。
練拳到連舌根都放鬆時,自然會偶爾發出虎豹雷音,開唇閉唇都可以放鬆,都可以發出低音呼麥聲,但是閉唇才接近虎豹雷音原意。
不是要你一邊打拳一邊呼麥,那又是亂搞了。是完全放鬆時,自然激發出來的。
用很多傳武練家愛用的詞叫做"氣機鼓盪",在氣機鼓盪之下自然發出的"虎豹雷音",一聲長嘯,音如龍吟.......,形容詞是不是很威!就是要你趕快報名繳學費,只有教形容詞沒有教動詞啊...
所謂龍吟虎嘯,除了文學的抽象用法之外,具體應該是說:龍吟=高音呼麥,虎嘯=低音呼麥。
題外話1:羊叫=中音呼麥,聽起來就很low,其實我也一直不欣賞蒙古族中音呼麥這種特色唱法。
題外話2:在李仲軒的事蹟出版成書之前,諸多形意拳/心意拳的文字文獻都沒有提到『虎豹雷音』這東西,書出版了之後,中國網路上出現一堆武術影片在教他們門派密傳的虎豹雷音,從打嗝、胃脹氣到放屁都有人示範。只有一段影片提到就是類似梵唱。
題外話3:我不是練形意拳/心意拳的,也沒有任何遊方僧人跑到我家說我是練武奇才,我老家牆壁也沒有挖出來秘笈,所以以上有關虎豹雷音都是猜測。但是其他的都是我的親自體會。
題外話4:虎豹雷音很有趣,但是我認為會不會這絕對不影響練拳,練到勁力由外向內,方法/心法還很多,即使李仲軒書中說:『尚雲祥解釋,練拳練到一定程度,骨骼筋肉都已爽利堅實,此時功夫要向身內走,就是要沁進五臟六腑。但這一步很難,就要用發聲來接引一下,聲音由內向外,勁力由外向內,裡應外合一下,功夫方能成就。』而事實上是這虎豹雷音沒辦法直接教,李仲軒不會教,唐維祿、尚雲祥、李存義都不會教。只能體會懸鐘顫響、打悶雷、貓震,所以他又是一種只有成果沒有方法的方法(只有形容詞沒有動詞)。虎豹雷音比較像是真的大師們武術玩到沒東西可以玩的時候再來鑽研產生的一種教學法。
題外話5:[狂想]其實西藏金剛乘有一支傳到少林寺,世代單傳,形意拳尊岳飛為始祖,岳飛是河南人,少年時路過少林寺,於是.....。要不:據說姬際可於終南山得到岳武穆拳譜,精通六合槍法,後把大槍術化為拳法,創出形意拳,又在終南山下得到王重陽留下的虎豹雷音,於是.....。拿去用吧,傳承都幫你們編好了。
題外話6:至於說你要像武俠小說裡面一樣長嘯,還是作夢比較快。例如楊過半夜練功,「突然間眼前似見一片光明,四肢百骸處處是氣,口中不自禁發出一片呼聲,這聲音猶如龍吟大澤,虎嘯深谷,遠遠傳送出去,.....此時楊過中氣充沛,難以抑制,長嘯聲聞數里」"。
參考:
孫廣。唐朝。嘯旨序。全唐文·卷四百三十八。
孫廣。唐朝。嘯旨。
李豐楙。1982 年。〈嘯的傳說及其對文學的影響〉。《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第 5 卷》。 頁 21-68。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范子燁。2021 年。自然的親證 嘯音與樂詩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附錄1:
《嘯旨序》:[複製自維基百科]
夫氣激於喉中而濁謂之言,激於舌端而清謂之嘯。言之濁,可以通人事,達情性。嘯之清,可以滅鬼神,致不死。蓋出其言善,千里應之。出共嘯善,萬靈受職。斯古之學道者哉。故太上老君授南極真人,南極真人授廣成子,廣成子授風後,風后授務光,務光授舜。濱之為琴以授禹,自後或廢或續,晉太行仙人孫公能以嘯得道,而無所授,阮嗣宗所得少分,其後不復聞矣。
附錄2:
《嘯旨》:[複製自維基文庫]
權輿章第一
夫權輿者,嘯之始也。夫人精神內定,心目外息,我且不競,物無害者,身常足,心常樂,常定然後可以議權輿之門。天氣正,地氣和,風雲朗暢,日月調順,然後喪其神,亡其身,玉液傍潤,靈泉外灑,調暢其出入息,端正其唇齒之位,安其頰輔,和其舌端,考擊於寂寞之缶而後發,折撮五太之精華,高下自恣,無始無卒者,權輿之音。近而論之,猶眾音之發調,令聽者審其一音也。耳有所主,心有所系於情性,和於心神,當然後入之。
【外激】以舌約其上齒之裏,大開兩胥,而激其氣令其出,謂之外激也。
【內激】用舌以前法,閉兩唇於一角,小啟如麥芒,通其氣,令聲在內,謂之內激也。
【含】用舌如上法,兩唇但起,如言殊字,而激其氣,令聲含而不散矣。
【藏】用舌如上法,正其頰輔,端其唇吻,無所動用而有潛發於內也。
【散】以舌約其上齒之內,寬如兩椒,大開兩唇,而激其氣,必散於為散也。
【越】用舌如上法,每一聲以舌約其上齶,令斷氣,絕用口,如言失字,謂之越也。
【大沈】用舌如外激法,用氣令自高而低,大張其喉,令口中含之,大物含氣煌煌而雄者,謂之大沈也。
【小沈】用舌如上法,小遏其氣,令揚大小沈,屬陰,命鬼吟龍多用之。
【疋】用舌如上法,如言疋字,高低隨其宜。
【叱】用舌如上法,如言叱字,高低隨其宜。
【五太】五太者,五色也。宮商征羽角所為之五大,八九五少為應,故為之大,以配仁義禮智信。此有看之本謂聲者,皆不逃五太。但以宮商發應,君使次序理,則聲理亂,則聲亂。
【五少】五少者五太之應,五太自有陰陽,然太權而言,五太為陽,五少為陰。用聲之至詳,而後發凡十二法象,一歲十二月,內激為黃鐘,外激為應鐘,太沈為太簇,小沈為夾鐘,五太為姑洗,五少為仲呂,散為蕤賓,越為林鐘,疋為夷則,叱為南呂,含為無射,藏為大呂。律呂相生而成。又此則十法二之首也。
流雲章第二
流雲,古之善嘯者聽韓娥之聲而寫之也。濕潤流轉,妙中宮聲。沈浮起伏,若龍遊戲春泉,直上萬仞,聲遏流雲,故曰流雲。此當林塘春照,晚日和風,特宜為之。始於內激,次散自含越小沈,成於疋叱且五少,則流雲之旨備矣。其音有定,所之若龍若虎若蟬若鬼,一發之後更無難撓,亦由易之有可適,亦謂雲:凡十二嘯之變態極矣。夫琴象南風,笙象鳳嘯,笛象龍吟,凡音之發,皆有象。故虎嘯龍吟之類,亦音聲之流,今所序故於後。
深溪虎章第三
深溪虎者,古之善嘯者聽溪中處聲而寫之也。雄之餘,怒之末,中商之初,壯逸寬恣,略不屈撓。若當夏鬱蒸華果四合,特宜為之。始於內激,既藏又含,外激而沈,終於五少而五太,則深溪虎之音備矣。
高柳蟬章第四
高柳蟬者,古之善嘯者聽而寫之也。飄揚高舉,繚繞縈徹,咽中角之初,清楚輕切,既斷又續。華林修竹之下特宜為之。始於大沈,次以五少,激散越系而令清,終以小沈,則高柳蟬之音備矣。
空林夜鬼章第五
空林夜鬼者,古之善嘯者夜過空林而寫之也。點柳蟋蟀鐵竊璚絕,輕不舉,纖不滅,中征之餘,濃雪晝暄,淒風飛雪之時,特宜為之。奏之當以道法,先呼群鬼聚於空林之中,遞為應命,心當危危然,若有所遇。始於內激,次以五少三,去宮商耳,以越連之,則空林夜鬼之旨備矣。
巫峽猿章第六
巫峽猿者,古之善嘯者聞而寫之也。幽隱清遠,若在數裏之外,若自外而至,自高而下,雜以風泉群木之響,迥然出於眾聲之表羽之初。日映空山,風生眾壑,特宜為之。初以內激,灱灱五連之,前二緩而清,後三急而高,錯總偏此,則巫峽猿之旨備矣。
下鴻鵠章第七
下鴻鵠者,出於師曠清角之旨。古之善嘯者聽而寫之也。其聲寬綽浩渺,不絕以節。洪洞不絕,既上未上,寬大內外聞而樂之,輕浮遒急聞而惡之。嘗奏則求此一一聽之,受惡分明,鴻鵠下矣。且善嘯無其聲,至遠不越數百尺,鴻鵠翔於冥冥之間,曷由聞而下也?蓋激氣出於辱齒之間,妙聲轉於風景之際,則風景和,風景和則元氣下降翔雲之間,遊元氣之上,有不隨而下哉。若高秋和風景麗,特宜為之。先以外激翔風數十發聲,次以疋叱,然後純以五太終,以散越成之。三奏而清風臻,五奏而流雲卷,九奏而鴻鵠降,則下鴻鵠之音備矣。
古木鳶章第八
古木鳶,古之善嘯者聞而寫之也。飛射哀咽,洪洞繚遠,若有所不足,鬱郁振蕩,適斷又續,寒郊原野,陰風若霧,特宜為之。始於內激長引之,次疋叱,又散,則古木鳶之旨備矣。
龍吟章第九
龍吟者,龍吟水中,古之善嘯者聞而寫之也。深沈鬱沒,重厚濕潤,高不揚不殺,聲中宮商,傍映嵓巒,俯對潭洞,特宜為之。先以內激,次含又藏,具大終以沈,則龍吟之旨備矣。
動地章第十
動地者,出於公孫。其音師曠,清征也。其聲廣博宏壯,始末不屈,隱隱習習,震霆所不能加。郁結掩遏,若將大激大發。又以道法先存,以身入於太上之下,鼓怒作氣,呵叱而令山嶽俱舉,將手出於外。夫坤儀至厚,地道至靜,而以一嘯動之,不亦異乎?然有所動之何者?夫人心誌而發乎氣,氣激於外而成於聲,聲含太宮太商,自然與四氣相合,則呂動律應,陽行陰伏,必陽藏而動陰,陰藏而動陽。當藏而動之,則振發不定,地居陰陽之上,焉有所負者動而所據能息哉?然則聲作而見動地之道,知音樂之有感,不必與震動然後謂動地之聲。地氣閉涸,煙凝陰冱,特宜為之。先以內激,次以大沈藏含,悉作動以五太成之,則動地之音備矣。
蘇門章第十一
蘇門者,仙君隱蘇門所作也。聖人述而不作,蓋仙君述廣成務光以陶性靈,以演大道,非有以成聲音作程品也。昔人有遊蘇門,時聞鸞鳳之聲,其音美暢殊異,假為之鸞鳳。鸞鳳有音,而不得聞之蘇門者,焉得而知鷥鳳之響?後尋其聲,乃仙君之長嘯矣。仙君之嘯,非止於養道怡神,監於俗則致雍,熙於時則致太平,於身則道不死,於事則攝百靈,禦五雲於萬物,則各得其所感應之效,莫近於音,而仙君得之。至於飛走禽獸,嘯之末者,晉阮嗣宗善嘯,聞仙君以為已若往詣焉,方被發握坐,藉再拜而請之,順風而請者三,承風而請者再,仙君神色自若,竟無所對。籍因長嘯數十聲而去。仙君料籍固未遠,因動清角而嘯至四五發聲,籍但覺林巒草木皆有異聲,須臾飄風暴雨忽至,已而鸞鳳孔雀繽紛,而至不可勝數。籍既懼又喜而歸,因傳寫之。十得其二,為之蘇門。今之所傳者是也。深山大澤極高極遠,宜為之,先發五太五少沈激,內外一十二法備舉,方少得蘇門之音矣。
劉公命鬼章第十二
劉公命鬼,仙人劉根之所為也。昔劉根道成,雅好長嘯,為太守所屈,因嘯召太守七世之祖立至。其聲清凈徑急,中人已下惡聞之。雖誌人好古嘯者多不隸習,以故其聲多闕。後之人莫能補者,謂之元剛格。先以五少之三去宮商,次用內激大小沈,終以疋叱則,劉公命鬼之聲備矣。
阮氏逸韻章第十三
阮氏逸韻者,正阮籍所作也。音韻放逸,故曰逸韻。用法多比權輿與流雲之鱗轣十二間,無約束,多散越,大雅君子與常才齷齪者,皆宜聽之。天氣清肅,氛垢之外,乃可雜塤篪俗態之樂鄭衛人耳。善嘯者多能為之。林泉逸人,每為呼風,亦偶作一韻法,寄在眾之中,興矩則短之,興盡則止,則阮逸韻之旨備矣
正章第十四
正者,正也。深遠極大,非常聲所擬。近代孫公得之,人未之聽。致平和而卻老不死者,此聲也。今有義,亡其聲。
畢章第十五
畢者,五聲之極大,道畢矣。堯舜之後,有其義,亡其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