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七絃
2016年5月27日 星期五
刀法練拳,拳法練刀
順武堂拳術中有一些雙手技法,例如雙插掌、掀、風鼓打、削手、雙肢打,這些都可以對應到雙手刀法中。
例如套路中用大量的削手型,或左或右,或站或蹲。
當然雙手距離要分開一些,否則還是會割到自己。也許這也是為什麼南派雙刀比較短,都只是小臂長度而已,不像北派可以直接拿兩把柳葉刀就是雙刀。
2016年5月23日 星期一
舞獅裡的拳腳功夫
雖說各家台灣獅大同小異,但是我只曾經仔細看過順武堂舞獅,以下所述都是從順武堂舞獅體會到的。
七星步:步法的訓練就不需要多說了。
摺獅/摺金:1.雙手前撲、抓回:大體上類似形意拳的虎撲,但是直撲到接近地面。
2.收回蓄勢的動作:與拳母的捋肢、形意拳的虎形起勢是同形動作。
舞獅:抖搖震顫。舞獅過程不斷的進行左右抖搖以甩動獅鬚獅毛,是屬於大幅度動作,大多是腰膀腿胯的運動。而小幅度的震顫,用來振動小鈴鐺或是咬蝨子,是屬於脊椎運動。這些和很多內外家武術的高階要求是一致的。
向上、前、下的不斷推出獅頭的動作,與拳的前插、下插、雙撞或是戳拳、砸拳有相同型態。
所以說練拳與舞獅是相輔相成的。
2016年5月17日 星期二
螳螂力劈拳的封手跨虎式
力劈拳的封手跨虎式實在困擾初學者,一整組看起來就是耍帥拍照用的姿勢。
封手比較容易理解,反正就是左手內架格檔就是了。
跨虎有人解成胯護,用來護胯,也沒什麼不好。
如果以鬆柔的角度來看,封手是身體重心由左整個移身到右腳,手肘內壓,整個就是一個左手下壓肘式,鬆柔深度引落的功能。都引到身後去了。
至於跨虎,右手是出手反擊之形,用來出上砸拳或是擒抱對方頭頸。
左腳就是虛式,隨時出腳、提膝踢人,理想狀況應該是低腿或膝擊,所以才會強調"跨"虎。
會封手才能跨虎。
2016年5月11日 星期三
重複出現的招式要留心
大部分的傳統武術門派之中,總是會有很多套路,如果比較這些套路發現有些動作(招式)是重複出現的,尤其是排在套路最前頭或是結尾的,一定要特別注意,因為是重點。
順武堂的套路前5招、中間轉向、最後的收拳,加上請拳是如此。
八步螳螂起式收式常有的螳螂捕蟬是如此,甚至這一招的名稱都已經直接點出他跟螳螂拳的重要關連了,因為其他招式名稱大概只有"螳螂雙蓄勢"有螳螂二字。
還有一種是單一套路內重複出現的,像是太極拳各派多半(最早)都只有一個套路(奇怪!為什麼有一派
最早
有好多套),重複出現最多的大概就是:掤捋擠按,王蘭亭太極拳64式也是。
掤捋擠按之外
其他重複出現的有:下雲手、單鞭、摟膝拗步、
進步搬攔捶、
如封似閉再按、
倒攆猴、手揮琵琶、
野馬分鬃、
攬雀尾,共13式。
想想,如果你是一個有良心的數學老師,面對一群學生在準備大考,要幫他們做考前總複習,你會花多一點時間在複習根本概念和衍生出來的考題,還是一直練習罕用公式只為了解難得出現的刁鑽古怪題目。
同理,如果你是一個有良心的武術師父,在模仿人家編套路教材的時候,是要學生多練習最關鍵的功法以及衍生動作,還是要學生多練罕用功夫或是後空翻、打旋子或是劈腿亮相
。
2016年5月9日 星期一
三體式與三體勢
三體式指的是一個固定的姿勢,是站樁功,是出自形意拳,通常是同手同腳在前,後手在前手下的虛式、三七步或五五步。也有人寫成三體勢。
而三體勢指的是一組的動態動作,包括手上的推托帶領、大小纏與戳砸、腳上的擺扣旋盤,身體上的龍虎猴鷹,中間會經過一個過渡型態與三體式一樣。
忘記是誰說的了,三體式是形意拳的母拳,所以很多人都認真站三體式,認真研究三體式,像是前腳板、後腳板的角度,動心比例等等的要求。所有的變化都是從三體式來的。
兩個名詞,一動一靜。其中三體勢是宗岳太極在使用的,此勢非彼式,兩者應該要區分清楚。
2016年5月5日 星期四
螳螂捕蟬
八步螳螂拳是融合七星螳螂、八卦、形意、通臂的一門武術(雖然我始終找不到到底融合的是那家的八卦、形意、通臂[再夾注:依據名詞來推論劈掛通臂是候選之一])。
在眾多動作之中我認為"螳螂捕蟬"式是最接近八卦與形意的招式,從動作的外型到蘊含的拳理都是。甚至可以說它的重要性就像宗岳門太極拳的"反身大纏"一樣,兼含基本功法以及變化無窮的應用。像是:
右手受力右腳虛
翻筋轉骨取正力
砸拳
滾鑽爭裹
龍猴鷹虎相具備
推托帶領都有
龍腰
上翻肘或串子
大纏或小纏隨人應用
指領移身
三體勢
小環打
.....
而單就外型來看,如果把螳螂捕蟬勢改成定步、深攻、大纏型的練習,活脫脫就是反身大纏。
而如果全部轉成小纏型練習,不就是形意拳嗎。
但是放在八步螳螂拳裡,它就是螳螂捕蟬,很螳螂拳的,這應該是百年來所謂"融合"武術之中融合得最好的創作之一。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