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段 依譜按彈
第一步當然是先按照練要的減字譜一個字一個音慢慢摸索,遇到沒學過的指法就回去翻前面的指法說明,後來才發現有些指法的定義可能跟我學過的不一樣,例如『托、擘』相反、『搯撮』、『撥喇』、『反合(反口)』等,於是只好把練要『字母解』中每個用到的指法都抄錄下來做成表,隨時參考。尤其是它連『托、擘』都可以相反了,其他的字母我都不敢想當然耳的以現代的經驗直接套用。不過有些字譜是因為寫法不同一開始會不確定,像是大撮寫成(大十)而不是(大早),後來查了就可以讀懂。有些是同類指法沒有單獨列出,像是(双立)放在迎撞的說明裡面。
也有看了說明還是不懂的,包括:滑復、各合(攵合)、踢五四、換,我後來的理解是:
滑復:一段五行。大指九徽勾四絃退吟二上七徽,然後 撮散一/按四『滑復自一下九』,練要指法說是:滑復也,如足履氷上動則一滑也,取急速之意。在網路上找到宋大年先生的『中州派古琴指法集释』裡頭註釋說:〖“滑復”初一缓动而急收,如在冰面缓探足而一滑状〗,還是不懂,速度分配感覺知道了,但是是哪一個音?沒有說撮的按四是七徽還是九徽,按照一般的譜應該都是留在上一個音位,也就是七徽。所以我的初步理解是先撮散一/按四絃七徽,稍停然後一次大指下到九徽。另一種想法是大指先回到約7.6徽,一撮立刻急速滑上回復到七徽,稍休止之後一下九徽,如瀑布之傾瀉而下。也就是問題是滑復到七徽還是九徽,如果以進復退復到原徽位的概念,應該是要回到七徽,也就是應該是前者。嘗試了各種滑各種復,沒有一種是合理的、好聽的,最後還是依據第三段有相似的旋律,以及參照琴苑的譜,依此旋律再加上滑復的定義彈奏。也就是說樂譜上的小字『滑復自一下九』是解釋成『滑復:自一下九』,白話就是:此處做滑復,亦即接續上一個音是上七之後,稍微休止(自),然後以滑復的方式直接彈奏撮下到九徽。琴苑譜上七之後是簡單的大九挑四,所以這裡應該就是撮九徽為主音。
(反口):八段二行。可以解作反合,也可以是反涓,此處明顯是反合。
(攵合):八段二行。攵解成『各』是依據指法表,但不知所云,我後來解釋成『反合』,也就是刻印錯了。
踢五四:一段五行。這裡因為沒有如一符號,所以先考慮像是歷一樣,先後踢五四絃,但是因為五四是橫向並排擠在踢裡,所以應該也可以理解為時間差很短,所以是『踢五四如一』。另一個問題是前一音是名十搯起之後勾五,接下來踢五四如一的五絃一定是按音(6),那麼四絃是散音(2)還是名十按四(5)呢?明顯第一段是引子,我初按彈時就有種高山巍峨之壯大感,我不會採用56如一的不和諧音,既然62合音還很厚實,我也就不採取歷五四的稍單薄合音。
x
關於這一個滑復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琴苑的譜記作『大九挑四 撞』,把撞的幅度做大一點就會滑復,因為練要譜常常把琴苑的吟猱綽注加長時長,變成一個正式的大寫譜字。如此則應該彈成:二上七之後,撮散一/按四絃九徽,撞七六(急上七六,小息,緩下九,相當於滑復)。不過我還是中意前一種彈法。
(急囱):三段四行。到底是換還是喚(渙)?練要的譜字是解釋成換,沒說要換指,原譜是一注一上,彈起來合理。但是也要考慮到古人刻印書常常省略很多東西,還是要考慮喚的可能性,喚是小退復,就是緩撞,所以解成『急緩撞』就不合理,即使解成『急小退復』,那就是撞,沒有必要多此一舉,減字譜變成加字譜了。
其他有些是以為是指法結果是徽位,例如八段的『大九挑五』之後的『十立吟』,一開始以為是三個指法,因為撞一般是向上撞,所以應該是向八徽撞,卻解不開『十』是什麼,後來才想起是反撞『十徽』,先向下反撞十徽後吟九徽,因為指法表裡沒有反撞,如此一來這樣是兩個指法,如果是寫成『立十吟』,我就會認得了,習慣使然,習得琴曲太少使然,見識不廣使然。後來又想會不會是『撞吟』一個指法呢?但是以前在其他曲譜雖然有見過長吟、大吟、細吟、急吟、緩吟、退吟、雙吟、飛吟、遊吟、蕩吟、定吟,猱有見過大猱、緩猱、急猱、双猱、撞猱、遊猱,卻沒有見過『撞吟』,撞和吟應該不適合放在一起吧!練要的指法表的『長吟』說明裡卻有『撞吟』,於是採用這種彈法,帶有撞的長吟,而且我的理解的曲意的確比較適合大幅度與強度的吟。
另一個是徽位記譜的老問題。像是『七八』是指七徽八徽之間,通常是七六或是七九。這邊涉及到音律問題,這一點以前就有人提過了。至於其他常見的七半、十一、六半等等不符合現代習慣的徽位記法都一一修正。
在第四段高音徽位段落有一個『大四半挑五 下六七撞』,原本依循『七八』的精神把下六七解成下到六徽七徽之間,即2 5或是2 4,但是很不悅耳,後來嘗試成『四徽四分下到四徽八分』,即2 1,倒也還順耳順手順節奏。
第一步當然是先按照練要的減字譜一個字一個音慢慢摸索,遇到沒學過的指法就回去翻前面的指法說明,後來才發現有些指法的定義可能跟我學過的不一樣,例如『托、擘』相反、『搯撮』、『撥喇』、『反合(反口)』等,於是只好把練要『字母解』中每個用到的指法都抄錄下來做成表,隨時參考。尤其是它連『托、擘』都可以相反了,其他的字母我都不敢想當然耳的以現代的經驗直接套用。不過有些字譜是因為寫法不同一開始會不確定,像是大撮寫成(大十)而不是(大早),後來查了就可以讀懂。有些是同類指法沒有單獨列出,像是(双立)放在迎撞的說明裡面。
也有看了說明還是不懂的,包括:滑復、各合(攵合)、踢五四、換,我後來的理解是:
滑復:一段五行。大指九徽勾四絃退吟二上七徽,然後 撮散一/按四『滑復自一下九』,練要指法說是:滑復也,如足履氷上動則一滑也,取急速之意。在網路上找到宋大年先生的『中州派古琴指法集释』裡頭註釋說:〖“滑復”初一缓动而急收,如在冰面缓探足而一滑状〗,還是不懂,速度分配感覺知道了,但是是哪一個音?沒有說撮的按四是七徽還是九徽,按照一般的譜應該都是留在上一個音位,也就是七徽。所以我的初步理解是先撮散一/按四絃七徽,稍停然後一次大指下到九徽。另一種想法是大指先回到約7.6徽,一撮立刻急速滑上回復到七徽,稍休止之後一下九徽,如瀑布之傾瀉而下。也就是問題是滑復到七徽還是九徽,如果以進復退復到原徽位的概念,應該是要回到七徽,也就是應該是前者。嘗試了各種滑各種復,沒有一種是合理的、好聽的,最後還是依據第三段有相似的旋律,以及參照琴苑的譜,依此旋律再加上滑復的定義彈奏。也就是說樂譜上的小字『滑復自一下九』是解釋成『滑復:自一下九』,白話就是:此處做滑復,亦即接續上一個音是上七之後,稍微休止(自),然後以滑復的方式直接彈奏撮下到九徽。琴苑譜上七之後是簡單的大九挑四,所以這裡應該就是撮九徽為主音。
(反口):八段二行。可以解作反合,也可以是反涓,此處明顯是反合。
(攵合):八段二行。攵解成『各』是依據指法表,但不知所云,我後來解釋成『反合』,也就是刻印錯了。
踢五四:一段五行。這裡因為沒有如一符號,所以先考慮像是歷一樣,先後踢五四絃,但是因為五四是橫向並排擠在踢裡,所以應該也可以理解為時間差很短,所以是『踢五四如一』。另一個問題是前一音是名十搯起之後勾五,接下來踢五四如一的五絃一定是按音(6),那麼四絃是散音(2)還是名十按四(5)呢?明顯第一段是引子,我初按彈時就有種高山巍峨之壯大感,我不會採用56如一的不和諧音,既然62合音還很厚實,我也就不採取歷五四的稍單薄合音。
x
關於這一個滑復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琴苑的譜記作『大九挑四 撞』,把撞的幅度做大一點就會滑復,因為練要譜常常把琴苑的吟猱綽注加長時長,變成一個正式的大寫譜字。如此則應該彈成:二上七之後,撮散一/按四絃九徽,撞七六(急上七六,小息,緩下九,相當於滑復)。不過我還是中意前一種彈法。
(急囱):三段四行。到底是換還是喚(渙)?練要的譜字是解釋成換,沒說要換指,原譜是一注一上,彈起來合理。但是也要考慮到古人刻印書常常省略很多東西,還是要考慮喚的可能性,喚是小退復,就是緩撞,所以解成『急緩撞』就不合理,即使解成『急小退復』,那就是撞,沒有必要多此一舉,減字譜變成加字譜了。
其他有些是以為是指法結果是徽位,例如八段的『大九挑五』之後的『十立吟』,一開始以為是三個指法,因為撞一般是向上撞,所以應該是向八徽撞,卻解不開『十』是什麼,後來才想起是反撞『十徽』,先向下反撞十徽後吟九徽,因為指法表裡沒有反撞,如此一來這樣是兩個指法,如果是寫成『立十吟』,我就會認得了,習慣使然,習得琴曲太少使然,見識不廣使然。後來又想會不會是『撞吟』一個指法呢?但是以前在其他曲譜雖然有見過長吟、大吟、細吟、急吟、緩吟、退吟、雙吟、飛吟、遊吟、蕩吟、定吟,猱有見過大猱、緩猱、急猱、双猱、撞猱、遊猱,卻沒有見過『撞吟』,撞和吟應該不適合放在一起吧!練要的指法表的『長吟』說明裡卻有『撞吟』,於是採用這種彈法,帶有撞的長吟,而且我的理解的曲意的確比較適合大幅度與強度的吟。
另一個是徽位記譜的老問題。像是『七八』是指七徽八徽之間,通常是七六或是七九。這邊涉及到音律問題,這一點以前就有人提過了。至於其他常見的七半、十一、六半等等不符合現代習慣的徽位記法都一一修正。
在第四段高音徽位段落有一個『大四半挑五 下六七撞』,原本依循『七八』的精神把下六七解成下到六徽七徽之間,即2 5或是2 4,但是很不悅耳,後來嘗試成『四徽四分下到四徽八分』,即2 1,倒也還順耳順手順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