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曲『萬壑松濤』打譜後記----紀錄人生首次打譜的經驗與心得
2020.03.14.起筆(初步打完譜彈了一年之後)
2021.08.31.收筆
2024.04.17小修(又彈了三年)
我這樣的一個古琴業餘愛好者,為什麼想開始打譜?最早的緣由應該是因為彈奏或是欣賞既有的琴曲已經有點發膩了,來來去去就是哪幾首,新人輩出,但是一旦出版CD就是有一些固定曲目,流水、酒狂、山居吟,要先證明你會彈琴,當然有些會稍做改編也不錯。另一種作品是新編創的情境音樂,就是要聽者放鬆睡覺、或是打坐參禪、或是練太極拳、或是品茶插花,屬於功能性的音樂,自從1990年代出版的一些像是古樹拙風(聽壺專輯)這一類的音樂之後就沒有太大差異,很好聽,但是就是都屬於同一種調調。簡單說就是膩了。雖然很多名曲我都不會彈,或是彈不好,但是不能阻止我做這種限制性創作的嘗試。
此外,我自己在彈琴時,常常覺得有些曲子的某些片段完全抓不到作者或是打譜者想表達什麼,在彈的時候就只能照譜或是依照老師教的彈,其實心情很悶。例如初學時的雙鶴聽泉,除了前面幾句是兼具悅耳、意境之外,接下來就是怎樣都抓不到感覺,偶爾有幾句彈起來有感覺到鬱悶激怒,但是跟前後也連不上,也不懂雙鶴或是兩個閒雲野鶴的人聽個泉,為什麼有鬱悶,難道是曲洋跟劉正風嗎?最後就當純音樂把曲彈完。所以我想既然作曲者最初的想法已然不可得知,那麼可以嘗試看看打譜者的心理狀態,是怎樣看著文字譜轉化成旋律與節奏。
對我這種業餘又業餘的古琴愛好者而言,挑一首直覺上有感覺的曲子做嘗試,是一件幸福的事,因為這不涉及到本身職業的升遷與表現,譜得好也罷,不好也無所謂。就像清代詞人項鴻祚說的:「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就當我的打譜是無益之事吧!
第一段 選曲
有幾個原因驅使我選擇這一首琴曲,第一個原因是萬壑松濤這個標題意境很好,就直覺上第一個是想到李白的詩『聽蜀僧濬彈琴』: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峯。爲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鍾。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第二個原因是我剛起心動念想要嘗試打譜時,當時大約是2018年左右,就我的能力所能蒐羅,已經出版的紙本、電子檔、影音網站都沒看到有人打譜,這樣子才有獨創性與挑戰性。
第三個動機是看到這標題使我回憶起二十多歲時第一次爬南台灣高山百岳北大武山的情境,當時是七月份,颱風要來不來,似乎在東部太平洋沿岸擦過,晚上住在海拔2200公尺的檜谷山莊,山屋外面原始森林裡的高聳檜木和殼斗科大樹被颱風帶來的狂風一陣一陣掃過,發出了一波又一波如海浪般的波濤聲,是真的浪濤聲,不是文學比擬想像的濤聲,而且是經驗中高雄西子灣颱風前後海浪打在海堤上激起二三層樓高時候的海浪聲。這濤聲三十多年了一直沒有忘記,即使後來在山上也沒機會聽到,因為後來比較怕死,颱風前後一定不上山。雖然不是真的『松』濤,但是檜濤也差不多吧。
第二段 事前準備,以及一些可轉移的經驗
其實不是刻意準備的,畢竟我不是科班或是職業的,沒有受過任何專業訓練,而是打譜之前的一些嘗試或是經歷,才有後來的打譜,這些包括了:
一、習慣古譜。我學琴經歷是先自學了約一年,彈順手了幾首短曲,像是秋風詞、酒狂、關山月、泛滄浪等,覺得古琴似乎沒有那麼難,但是也怕只是自我感覺良好,恰好也在當時居住的台中市孔廟找到老師,才開始跟老師學琴。在那一段約一年的自學時間里,我看著傳統的文字譜加現代的簡譜,跟著錄音和網路上大師們的影像彈熟酒狂和關山月之後,就轉向網路找到的神奇秘譜刊印的泛滄浪,只是因為自20歲第一次聽到泛滄浪,就一直很喜歡這一首曲子,學古琴只是想能夠親自彈奏這一首琴曲。當時不知道吳文光已經出版的五線譜,自己看著他的影音對照著文字譜,一一按彈,因為節奏有人幫忙解決了,我只要解決裡面的一些少見指法就可以了,所以我很早以前就已經習慣讀只有文字譜的譜了。再加上我的工作是動物分類學,解讀一兩百年前的讀不懂的語言像是拉丁文、德文、法文,甚至是以花體字型印刷的外文書,或是古人寫的龍飛鳳舞的標本標籤都是家常便飯,早就習慣這種解碼工作了。
二、嘗試記譜。有時候會彈膩了古曲想嘗試看看現代的曲子在古琴上聽起來是什麼樣子,所以最早拿著現代出版的古琴教材,裡面有一些偏中國風的流行樂,像是菊花台、滄海一聲笑之類的,但是都沒什麼感覺,或是覺得很流俗,不想按彈也不想記住,或是因為老師教學的要求走過一次就算了,例如我學的滄海一聲笑版本其實是一首撮與反撮練習曲。第一首能讓我覺得值得記住的曲子是由庄風子定指法的三國演義電視劇主題曲『臥龍吟』。依譜按彈學完這一首的心得是每個人的彈琴習慣會有所不同,這會影響決定指法的順暢度,例如左手名指按絃時的位置或是方式會影響左手掌的角度和左拇指的位置,也就決定下一個音在有多個指法與音位可供選擇的情況下,會如何選擇一個順暢的指法與音位。又或者這些句子配合歌詞的時候的感覺不同,可能會不習慣別人的指法或是改編過後的強弱表現。於是我自己嘗試修改了幾個音的指法來適合我自己的習慣。事後我回想,發現在心理上我似乎是覺得臥龍吟是現代人的作品,定指法的也是現代的人,似乎可能也許不是大師(畢竟是網路筆名),因此我比較敢去更動,而古人的就覺得是經典而不敢動。繼而再想想,即使是古人的譜在剛出版的時候也是新的譜曲或是新的修改,如果我所理解的意思/表情對了的話,有什麼不能更動的,尤其像是臥龍吟是有具象歌詞的,就更容易理解作曲者要表達的意思。所以同一首古曲會有諸多不同版本,一定不只是記譜錯誤,不管是書面記譜或是聽音記譜的錯誤,在這傳譜的過程之中,一定還出了很多『叛逆者』,有意識的更改了古譜或是他老師傳的譜。
所以我後來也自己試著將通俗音樂記成古琴譜當作是練習,而開始這樣做的起源是源自以前的學笛簫經驗。例如大家都吹過直笛,小時候第一次拿到直笛,幾乎每個人都能摸索出至少六個音--小蜜蜂的『嗡嗡嗡,嗡嗡嗡』,為什麼同樣一件事移到古琴上面就變得這麼難,七個散音用完再加七個七徽的泛音,到這裡都還可以應付很多曲子的音域,但是一旦出現半音或是滑音,或是Fa、Si就一定得按絃,這時候就完了,找不到音,或是一系列的音接不順,或是一直用拇指在按絃,按到連最強壯的拇指都痛了,或是都在七徽前後找音,或是一直在同一條絃上找音,總之窘態畢露。學笛子的人、學琵琶的、學二胡的都辦得到,但是一個會好幾首經典古琴曲的人,一個會彈流水會彈瀟湘水雲大曲的人,竟然連小蜜蜂這一類基礎的曲子都沒辦法信手彈出來!情何以堪啊!果然是業餘中的業餘。
因此我給了自己一項練習,就是為現代曲子定指法。一開始嘗試了很多首,最後還是先選擇本來就具有古風的(又是)三國演義電視劇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做練習,雖然最後收尾在氣勢上比不上交響樂,古琴也自有自己的味道與解決方法。也可以比較同一個音高,要在這麼多的可能候選指法中找到適合的一個或是幾個,又要做到順手,又要兼顧音樂表情,這些都是很有趣的練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