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0日 星期一

縮減pdf檔大小--使用ghostscript

 因應國科會上傳檔案7Mb限制,或是email上傳檔案大小限制,必須減小pdf檔大小

1. 安裝 Ghostscript: sudo apt install ghostscript

2. 指令(有點長)

gs -sDEVICE=pdfwrite -dCompatibilityLevel=1.4 -dPDFSETTINGS=/ebook  -dNOPAUSE -dQUIET -dBATCH -sOutputFile=output.pdf input.pdf

檔名不要有空格、括弧


3. 解析度設定嘗試,建議: -dPDFSETTINGS=/ebook

例如:原檔8.2M

screen --> 1.4M,照片鋸齒狀,文字正常

ebook --> 2.2 M,(或是原檔含較多照片的例子: 12.1 M --> 5.7 M)照片放大超過500%才鋸齒狀,文字正常(建議採用這一個解析度)

prepress --> 8.2M,沒有變化


4. 其他不能做的pdf相關程式:pdf Chain (有壓縮工具但是沒有效果)、pdf Arranger、 Foxit Reader


5.如果懶得這樣折騰罕用程式,檔案也沒有什麼機密性,直接online有一堆網站可以幫忙做,記得挑有名大廠的官網確保安全。

2024年9月5日 星期四

關於螳螂拳的翻車

接續上一篇文章提到翻車。其實在武術中類似於反身大纏的功法,至少北派各家都有。

螳螂拳的翻車/披掛烏龍盤打(車輪):旋轉手臂練腰背、練肩,旋轉身體,練...。披掛双掄:定步前後旋轉手臂。披掛拍摔:畫八字型,一不小心就變成拍鐵砂掌。....其他我沒學過的就不知道了。

這邊專講螳螂拳的翻車就好。

初學大致就是學個活絡筋骨,旋轉手臂練腰、練肩背、練掌,具有拉筋(伸筋拔背)、活腰、定樁步,這些其實很快就可以達到一定程度。

再來就應該要強調或是說體會翻車轉身的部份,也就是向前向下掄臂,轉身成向上向後掄臂,這身手的軌跡與動態,具有靈活轉向包括手與身、活化樁步的功能,這時要多做轉身,少做上面的基本掄臂。這也是接近反身大纏的部份,但是翻車是屬於重複操作的功法,而反身大纏比較是包含多種功法的可操作拳理,也就是具體化、形象化了的拳理,或是說是基本形。

螳螂拳的翻車畢竟是外家拳,在這樣子的學習氛圍之下,會更重視像攻擊的形態的部份,例如所有的向外伸出手的動作,或打或絞,這也包括了本來向內但是因為轉身而變成向外伸出手的動作。但是等你練膩了,是該進一步思考或是問問自己的師父向內收回手的部份有沒有功能。又練膩了,也該想想由掌到肘到肩到背如何以同形動作來做近身對戰。

以右手來看:右手由向前掄->轉身->手成向後掄->再轉身->手成向前掄,就是一個伸直手臂的反身大纏。雖然其實是更像披掛的拍摔,但是是有大幅度左右轉身的拍摔,如果拍摔時身體只定在正前方,那就接近只操作一隻手的双掄,也真的容易變成練鐵砂掌拍綠豆袋了。

202412補記:所有的"拉筋"都會使骨骼間隙增加,也增加筋骨不穩定的風險。年輕時如果沒有因為過度訓練而受傷大都不會發現,但是年紀大了之後過度拉筋的後遺症就會出現,尤其因為工作或是生活型態早已經使得您的肌肉筋骨等都不再那強勁時,就更容易受傷。所以我建議,練外家拳模式的翻車動作時,不要過度旋轉腰,硬要在弓步鎖死固定腿與胯的狀況下使雙臂成前後一直線的模式不可取,也不要長時間旋臂操練。武術是要先體會正確,再來做有意義操練的。

 

2024年9月4日 星期三

流與離之島中的生生功

 近日偶然逛到Youtube上這一個影片:老衲的心意六合拳的 流與離之島中的生生功簡單介紹

我沒有買這本書,只是根據上述影片試著操作了一下,個人認為就是

1.練習所謂"彈抖勁"的功法之一,不管是外家拳的還是內家拳的彈抖勁,感覺還不錯。

2.其實也就是宗岳門太極拳裡教授的"反身大纏",可以視為一種功法。而手與身的反向運行軌跡也就是"翻裹之變"。但是畢竟"反身大纏"包含更多功法與拳理,反而是宗岳門太極拳裡教授的"背纏手"更接近,但是動作是比較小的。

至於其他影片沒有顯示出來的衍生部份我就不知道了,推測大致可以改成由指掌練到肩背、由大(橢)圓形練到小(橢)圓形、由伸直手練到彎曲肘到不用手(這裡開始要歪了)、由一隻手到兩隻手同練(這裡接近螳螂拳的翻車了)、由垂直(橢)圓形練到水平(橢)圓形再到反向垂直(橢)圓形、再把同樣的動作推到單練腿腳足、再把手與腿協調一致,這樣就夠寫一本書了。

我認為可以當背纏手的起步練法,就是由大練到小,但是還是要回歸"反身大纏"的整體概念。

[功法通常是一連串重複性的、無意識的、操作性的動作,讓身體自然的習慣某一種律動,而能在其他練習以及對戰中不加思索的做出某種合乎自家門派拳理的身體反應]

個人的經驗是,練外家拳的人,或是更限制性的說是練北方拳法的人,只要"稍微認真練",在老師不額外教彈抖勁的情況之下,大約2-3年之內就可以出彈抖勁。練南方外家拳的"震"也是一樣,只是動作更小。如果配合這一個功法,應該可以提早體會出所謂"彈抖勁"或是"震"。尤其是在一個傳武功法流失的地方或是年代。

而就內家拳而言,有些派別(尤其是那一兩個激烈一點的派別)也有類似上述外家拳的情況,也是可以拿來應用。但是更根本的問題是什麼才是內家拳,什麼才是外家拳?

就宗岳門太極拳的角度來說,這影片中的生生功雖然不是純粹的內家拳的部份(也就是外家拳應該要沒有的),但是它的確是有幫助。

心得:我應該也要拿我學到的功法,一種寫一本小書,可以湊個至少50本吧。就好像學術界,為了因應KPI般的評鑑制度,把可以發表成一篇大而重要的期刊文章的數據,拆成多個部份各自發表成多篇小文章,總體KPI的數值就會增加。





2024年8月30日 星期五

人間道 《三大隊》主題曲

 人間道 《三大隊》主題曲

詞  唐恬       曲  彭飛

------------------------------------

我要走穿這條命去看雪蘭花

我要踏破這雙鞋光腳平風沙

我要白日見雲霞夜裡舉火把

我要這朗朗乾坤下  事事有王法

苦雨江頭風波惡

做人一生坎坷多

兄弟我心頭上有件事兒啊

不見孟婆不得過

自古黑白分顏色

別扯放下就成佛

好人都未必能有好報啊

那壞人憑啥享安樂

為一口氣 為一個理

為一場祭 老子走到底

我要出了門的人再晚也歸家

我要天上落的雨 又回到天上

我要吃這一口飯 守這一野荒

我要這人間所有道 都在青天下

嫩草怕霜霜怕日

惡人還需犟人磨

我是你殺生得來的報啊

也是你重生的因果

為一口氣 為一個理

為一場祭 老子走到底

我要走穿這條命去看雪蘭花

我要踏破這雙鞋光腳平風沙

我要白日見雲霞夜裡舉火把

我要這朗朗乾坤下事事有王法

我要出了門的人再晚也歸家

我要天上落的雨  又回到天上

我要吃這一口飯  守這一野荒

我要這人間所有道都在青天下

我要鑿過井的人  兜裡有鹽巴

我要那虧過心的鬼  目中有王法

===============

1. 無關政治,無關警察,只關學術界

2. 把王法改成國法,"王法"總覺太封建、太獨裁,太imperial,有種等待聖人、依賴聖人的懶人味兒。"...智慧出,有大偽..."(老子)

3. 雪蘭花:雪蘭又稱水硃砂,是四川有名的“紅、白”二草之 一的白草(百度)

4. 雖然前幾句歌詞有那那麼一點點的氣勢或是"中二",就像被惡搞之後的《悟空傳》台詞 "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這眾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諸佛,都煙消雲散",但是在醉裏挑燈看劍卻是恰恰好。




2024年6月25日 星期二

2024年5月8日 星期三

古琴曲『萬壑松濤』打譜後記(6)完

   綜合感想

 

    一開始打譜其實並不順利,不是說機械性的給節拍就可以有初步成果,通常是要先記住一整句零零散散的譜字,按彈順暢之後才能慢慢加入自己的節奏。我一開始依譜按彈最常自言自語的是『不知所云』、『這是什麼東西』、『莫名其妙」等等負面的字眼,是充滿挫折的階段。也常常一段打不通,先跳下一段,再不通就先跳全泛音段落。繼而才能逐漸把散落一地的音符排列出來,逐漸彈奏出自己覺得還算好聽而順暢的旋律。再來修改樂句與段落內的節奏表情強弱,再來安排段落之間的起承轉合,以及與主旨是否相符合等等。中間也曾經找不出旋律而把萬壑松濤丟下幾個月,改去打民歌古琴譜,再回來打譜時,不知道為什麼突然就變得順暢了。

 

    譜是古人的,記下譜來好像變成是我的,但又好像應該還是古人的,我彷彿窺探到古人在想什麼,心中有些竊喜,但其實又不是很確定我是不是誤會了古人。怕把原作者彈的輕微淡遠的萬壑松濤彈成了瀟湘水雲,因為這一段時間心境其實有些鬱悶的。

 

    有些音的組合會自動在腦海中產生既有的旋律,例如第八段第一句結尾的四個音,第一時間就讓我想到瀟湘水雲的其中一句,反正也合我的情,就留著致敬吧,沒必要為創新而創新。

 

    這是一種限制創作的感覺,蠻有趣的,就像小時候美術課老師說今天畫『我的家』,結果同學有不同的切入點或是放大的主題,有人畫的房子很大,有人的家人佔了一半以上的畫面,有人只畫客廳和電視....等等。

 

    有時候摸索出一些旋律覺得還蠻不錯的,會有一種『解開謎題』的快樂,隨著樂句的謎一句一句解開,腦內啡一點一點的分泌,頗有成就感,用現代一點的說法是『I got you!』,這些都是樂趣。也有一種了解古人在想什麼的『知音』感,雖然可能是自作多情,也因為無法驗證,而成了絕對是單方面的自以為了解。

 

    有趣的是,第一次記譜之後,再繼續彈奏,有時會有新的想法或是嘗試,就會繼續修改記譜;有時會有新的想法,會想要叛逆一下改譜,多個音少個音,加一小段重複的變奏;或是把原本不知所云的樂句,憑前後樂句的表情,略做修改等等,至於吟猱綽注等裝飾音增刪就更不必說了,往上撞改成往下撞。像是第一段的結尾兩個音,我為了增加崇山巍峨的厚重感,改成放合,而這也是由天聞閣譜得到的啟發。難怪龔一還是成公亮說一首曲子的打譜是一輩子的事,除了心境隨年紀增長而不同之外,還有一種對一首曲子的情感在,以及一種『未完成』的感覺,因為這不是自己的作曲,而打譜者永遠不知道古人真正的想法。

 

    有時候一陣子沒彈這一首曲子,還真的會忘譜,會臨時修改成印象中的彈奏,這時通常就是會把腦中一些熟悉的旋律加進來,我想這也就是同一首曲名有多個版本的由來,也是各個流派的特色逐漸產生的根由。

 

    打譜很適合我們這種業餘人士,沒辦法單獨由零開始作曲。業餘琴人不必為求創新而創新,而做出一些現代人也聽不懂的曲子。業餘琴人打譜只要秉持不違背題解原意,盡可能譜出『好聽』、『中聽』的曲子,即使帶有現代意味或是節奏也無所謂,這不就是古人不記節拍的用意嗎?隨著時代而改變,管平湖的流水好聽、易懂,大家都愛,即使中間多加了一大段滾拂流水聲,也沒有人說它流俗、媚俗啊!古琴已經夠少人聽了。

 

    我認為打譜應該要普及,不能等專家院校的主修或是大師,他們忙著教學、辦演奏會、升等、精進技術、寫研究論文。稍有能力就要開始訓練打譜,我認為所謂稍有能力是指能粗粗彈過幾首主要曲目,例如流水或是瀟湘水雲的難度,不必達到演奏等級,主要是要熟悉指法、布局與古琴音樂,或是某些流派的特色。而我心中想像的練習順序是:

    1.先譜小曲,例如國樂曲的片段、適合的流行音樂,熟悉從腦袋有旋律節拍(雖然是別人的),將它們轉成譜字的過程,為什麼同一個音要選某絃某徽某指法,而不是另一絃另一徽另一指法。打譜才能反推作曲者為什麼採用某一種指法,是要快一點彈出聲音?還是需要音量弱一點?

    2.打古譜則是反向操作,已經有絃徽指法,倒回去找旋律節拍。

 

    當我打譜到大致有頭緒時,突然在Youtube搜尋到陳慶隆打譜的絲弦演奏錄音(現在似乎找不到了),我先忍住不聽,一直到把我的譜記下來之後,才第一次聽。這有一種印證的感覺,看看同一份譜,不同人打出來是否相同。有一個發現是絲絃與鋼絃因為餘音長度不同,對於樂曲的速度等等的處理會不一樣,有些長音或是較多吟猱的音,在絲絃上可能必須增加一次撥絃以維持住一定的音量,或是節奏要比想要打譜的再快一點點。反之,到了鋼絃有些撥絃其實可以省略的,因為餘音音量都還很足夠。所以我自己在彈在第四段七絃高音區的地方會省略一次撥絃。

 

第十  打譜過程產生的問題或是零碎的想法

 

l到目前為止,最難理解的是藏在譜字裡的轉調,學識不足啊!

l以電腦作機械性打譜的可能性,到人工智慧打譜的可能性?

l打譜的著作權?

l打譜好像統計學的貝氏定理!又像是多變量分析的反覆歸法,又好像親緣關係分析,最終找到最佳解,就像這樣一條函數:

                                     旋律+節拍+表情=f(絃, 徽, 指)

l輸入法的便利性。簡譜輸入法與廣陵神器的結合。

 

~完~


(我仍然相信文字的力量)

2024年5月5日 星期日

古琴曲『萬壑松濤』打譜後記(5)

 

 

  最後我認為這是一首向李白致敬的曲子,以詩入曲、喻情於景之作,再抄一次李白聽蜀僧濬彈琴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峯。爲我一揮手,如聽萬壑

    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鍾。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整首彈下來像是秋涼之際登高望雲聽松一日遊,中間還夾雜著一座只聞鐘聲、只見僧人,卻不見其影的寺院,所以不只寫景有山、有谷、有水、有松、有風,還有秋霜、有鐘聲、有夕陽、有秋雲,幾乎所有的山水畫元素都到齊了。依譜按彈熟悉之後,我以個人粗淺的體會將各段安上一個標題,作為自己彈奏時的引子。


第一段 崇山巍峨(散起緩做)

第二段 幽谷鐘聲(總要有一間寺廟給蜀僧吧!但是只聞鐘聲響,雲深不知處)

第三段 煙波浩蕩(依照琴苑譜。可以解成流水、水中煙、或是山嵐霧氣)

第四段 松林閒步(客心洗流水。重點在『閒、心』

第五段 萬壑松濤(依照琴苑譜)

第六段 秋雲暗幾重(渺萬里層雲,有所感懷)

第七段 孤松凜冰霜餘響入霜鍾,同第二段的鐘聲都是泛音,但是本段上有

第八段 松風/驚濤(本段有第五段再現,是自由發揮情緒的段落,輕快入拍則曠放如海,重緩則驚濤裂岸乃至於鬱鬱,輕緩略脫拍則松風悠然。如果不懂,可以參考倚天屠龍記第一集崑崙三聖何足道彈琴部份)

第九段 不覺碧山暮

第十段 餘響入霜鍾

尾聲

 

    呼應琴苑的後記是:起處紆(一至四段),中極曠放(五至快彈的八段,後則感發(慢彈的八段、九段以後)

 

如果以現代的作曲家常用的標題,加上我個人的經歷,我彈奏時的心中浮現的其實是:

 

曲名:北大武山印象

第一段 西子灣的月亮照在大武山上

第二段 泰武村的鐘聲(不過這裡沒有寺廟的鐘聲,只有佳平法蒂瑪聖母堂的鐘聲,雖然我也沒有聽過)

第三段 晨霧裡的雲豹

第四段 漫步在松針步道上

第五段 檜谷山莊的松濤

第六段 喜多麗斷崖的夕陽雖然登上了最高的山峰,太陽最終還是落入了地下。悄立山巔,四顧蒼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kZip9NckhU

第七段 雪落在了鐵杉上

第八段 南大武山的雲瀑(每個人看雲海的時候在想什麼都不一樣,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sQHjR2mno8

第九段 紅色的大武山

第十段 彷彿又聽到了鐘聲(其實是下山後,佳平聖母堂的鐘聲。好吧!我們改走另一條路下山,可以聽到萬法寺的鐘聲)

尾聲 回首遠眺(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自己的大武山。)

 

 記譜

 

    本來已經好不容易抓出拍子、彈得順暢又有感覺的曲子,一旦想要記譜下來,又發生新的問題--節奏,要怎樣符合現代的記譜方式呢?是2/4拍、3/4拍、4/4拍,還是其他節拍?翻了翻幾位名家出版的書譜都有簡譜或是五線譜記譜,但是發現常常在這些節奏之間變來變去,這是以前依照現代譜彈琴或是模仿老師彈琴時沒有注意過的。

 

    本來決定好的拍數都很順暢,記譜時突然多出一拍或是少掉半個小節,下一個樂句就出現了,要換節拍還是改變我的打譜?古琴曲一定要依照現代的、西方的節拍方式記譜嗎?即使依照現代方式記譜,一定是這樣子的節奏嗎?

 

    這些問題困擾我一陣子。先直接跳到我目前的結論:減字譜是參考用的,抄成簡譜或是五線譜也是參考用的,我自己打的譜也未必是照這樣子的節拍彈。在樂句中間時,如果是慢曲的拍子偶而彷彿若合節即可,但是快板一定要合拍,樂句結尾可以自由拍,不要管記譜的節拍。

 

    我同意不知道是誰說的,古琴是以樂句為單位,不是以小節為單位。這裡的樂句不一定是指減字譜裡的句號,而是一組音樂段落。所以不要硬把節奏塞到五線譜裡面,彈奏時要有整句完成度,有點像是學英文要整句念誦有抑揚頓挫、有輕重音、有模糊連音等等,而不是一個單字一個單字發音很標準的讀出來一樣。或是說每一個樂句都有起承轉合,能完整的表達意思。也相當以前我的老師說的要用戲曲的方式去理解,要配合曲詞以及氣息運用,吟猱撞逗像是一唱三嘆,大息留白要勁斷意不斷。所以依照目前我的體會,我最欣賞的記譜方式是張心遠整理的『平湖秘譜』,一句樂句就是一小節,如此一來顯得有自由有節制。

 

    經過這一次打譜,我想從此以後我不會照著現代打譜或是老師教的或是影片、錄音等版本彈奏。但是很可惜的是,根據我的學習經驗,第一經驗影響很大,遇到經典名曲想要再重新打譜其實有困難,但是在一些節拍上的改變還是辦得到的,最經典的例子是流水的流水波濤段落,幾乎每個錄音版本都或多或少不一樣,就像在玩一樣,比比看誰的流水有新意,跟別人不同,這是很值得鼓勵的,即使是為不同而不同。


2024年4月30日 星期二

古琴曲『萬壑松濤』打譜後記(4)

  表情與意境

 

    有關於演奏表情最好的指引是琴苑版本的註記,再抄一遍:

 

題解此亦賢者隱居之作。蓋遨遊岩壑之下,徘徊溪水之間,聽松風之幽籟,覩波流之瀠洄,俯仰今古,參觀造化,矚目會心,寫之徽軫焉。

段標題:三段  烟波浩蕩,五段  萬壑松濤其餘段無標題

後記起處紆紆裕而有餘,中極曠放豁達豪放,後則感發,情景無限,乃見天眞獨至,無入而不自得之意。

 

基本上這一曲是寫景入情之作,寫景有山、有谷、有水、有松、有風,這是很明顯的,而人徜遊在萬壑之中,俯仰今古抒發心中情懷。

 

這裡另外摘錄練要譜的『字母辨』裡的一些相關字句作為參考:『...古人以琴寓意而形容起作深為切當,如言語談笑之聲,長鎖是也;英雄壯烈之句,雙彈是也;風發松濤之意,不外乎撥喇;同聲應答之情,不出乎打圓;鳩鳴燕語存乎雙猱,飛翎展翅寓乎滾拂,綢謬則於長吟,見之放達則於全輪,取意嗟嘆若提擘,慷慨如拍煞,或輕如飛花、或重如裂帛、或疾如風馳馬驟、或徐如漏滴雲移,斷續如雲中雁障,抑揚似海汎仙舟,得奇作近情之喻而厥旨可謂深哉...』。

 

整首曲子中有上述字母的出現在以下幾個地方:

 

一、風發松濤之意,不外乎撥喇。這在第五段(萬壑松濤)的最後『搯撥喇三聲』可以印證,其他有撥喇的還有第三段(烟波浩蕩4行『撥喇』、第八段結尾『搯撥喇三聲』。

 

二、同聲應答之情,不出乎打圓。打圓出現在第二段泛音、第九段開始、第十段一開始的泛音。

 

三、慷慨如拍煞。第八段結尾『搯撥喇三聲』之後『拍煞』。

四、鳩鳴燕語存乎雙猱。第四段4行。

 

先不管我們同不同意這麼帶有刻板作法的總結式描述,如果以上述敘述反推練要譜作者的思維與情緒,可以有以下一些推論:

 

第二段有同聲應答之情?個人無感。

第三段含有風發松濤之意,雖然琴苑標題是烟波浩蕩。

第五段沒有懸念的是萬壑松濤

第八段有『搯撥喇三聲』在結束的地方,所以應該要越來越慷慨激昂,高潮在結尾處,彈的力度應該會比較重,速度應該會比較快。本段中間有一次『入慢變』,所以整段應該是慢起漸快,中段突慢有松濤重現的小節(第8,10-11行),又漸快漸強到段末。這裡應該也可以是題解中所謂『中極曠放』的部份

第九段有同聲應答之情?個人無感。

第十段有同聲應答之情?個人無感。

 

  節奏處理

 

    譜中有些其他特殊節奏表情記號可以參考:

第一段1行:『緩』。一般琴曲開始都是慢彈,所以還是正常理解。

第八段7行: 『入慢變』,指法說明裡說:『入慢也,是曲將終而漸漸慢彈也,故曰,必須三入慢』;『變也,大曲將終必有變音,如移商換羽之類』。入慢沒問題,只是說要三入慢這就未必要聽他的了,不過後來發現第九段末與第十段末都有入慢,恰好有三入慢。

 

    困難處是變音(變調),第八段7行最後一句一開始就是幾個半音階,說真的怎麼彈都不適應,情緒整個都不對,彈到這裡頭皮會突然麻了起來(綠竹翁再度表示:這琴譜好生古怪,令人難以明白。』),除非用一種很緩慢的速度彈,讓半音階感覺消失,但是前後的情緒也不對,改用急歷也不對味。參考琴苑版本後,決定改回琴苑版,由前一句最後一音挑五開始到大七八挑四都改掉,不變音了,平穩舒服的彈完就好。唯一要考慮的是前一句最後一音挑五要保留還是取代掉,兩種似乎都可以。

 

    此外一些常見的與節拍有關的記號我都先初步處理如下,等到彈熟了再做修改。

息:先給一拍

小息:先給半拍

大息:先給2-3拍,補足樂句拍數。

歷:兩音先各給半拍

急:這是有點困擾的,是應該急彈出這個音,還是下個音,還是急做完這個音的吟猱,每個地方似乎都不一樣。多半先給1/4到半拍。

搯:盡量處理在後半拍,甚至1/4拍當裝飾音。

綽注吟猱:有這些裝飾音的本音多半不少於一拍。遇到雙吟雙猱可能要延長。遇到長猱就是要猱到『音靜乃止』,可以延長到4拍以上,但是多半記譜成延長記號,採自由散板,依情緒決定。但是綽注也可以只佔1/4拍作裝飾音。

進退:有些在練要譜上寫『進退」其實在琴苑譜是吟猱撞逗,可能是拍子拉長了,最後記譜成進退,這是為什麼先前我說這些吟猱撞逗等的加註其實有點干擾、限制,甚至當情緒兜不上時就變成多餘了。這時會回去看琴苑譜,到底原譜是什麼,那一版本比較合我感受到的情境。例如總時值一拍的進退,可能變成半拍的進退,那就相當於猱或撞了。不過練要譜是不能看成是琴苑譜的『錯誤』版本,全部修改成較早出版的琴苑譜,而抹煞了練要譜作者的新見解。只是有時真的是體會不到練要譜想表達什麼,只好找別的說得通的線索來打譜。

其他沒有速度記號的、單獨的字,都先當作一拍處理,彈熟之後再處理可能增減半拍,或增長到2拍。如果是在樂句結尾或是段落結尾,可能要延長到4拍。延長一音的拍數有時候是要等待餘音漸弱,再起下一個音,否則兩個音會打架。有時是下一個音要按在正在振動發聲的絃上,左手下指時容易產生雜音,要不前音輕彈,要不後音慢。有時是指法就是快不起來,需要花一點時間移過去,例如搯起後名指按六五歷,之後要名指按二絃,名指無法一次完美按住六到二絃,這一定要起手再落指,時間一定延長,然而如果加一點推五六絃,就又可以按到二絃,所以這時又必須在一快一慢的兩種節拍做選擇。

2024年4月27日 星期六

古琴曲『萬壑松濤』打譜後記(3)

   依譜按彈
 
    第一步當然是先按照練要的減字譜一個字一個音慢慢摸索,遇到沒學過的指法就回去翻前面的指法說明,後來才發現有些指法的定義可能跟我學過的不一樣,例如『托、擘』相反、『搯撮』、『撥喇』、『反合(反口)』等,於是只好把練要『字母解』中每個用到的指法都抄錄下來做成表,隨時參考。尤其是它連『托、擘』都可以相反了,其他的字母我都不敢想當然耳的以現代的經驗直接套用。不過有些字譜是因為寫法不同一開始會不確定,像是大撮寫成(大十)而不是(大早),後來查了就可以讀懂。有些是同類指法沒有單獨列出,像是(双立)放在迎撞的說明裡面。
 
也有看了說明還是不懂的,包括:滑復、各合(攵合)、踢五四、換,我後來的理解是:
 
滑復:一段五行。大指九徽勾四絃退吟二上七徽,然後 撮散一/四『滑復自一下九』,練要指法說是:滑復也,如足履氷上動則一滑也,取急速之意。在網路上找到宋大年先生的『中州派古琴指法集释』裡頭註釋說:“滑復”初一缓动而急收,如在冰面缓探足而一滑状〗,還是不懂,速度分配感覺知道了,但是是哪一個音?沒有說撮的按四是七徽還是九徽,按照一般的譜應該都是留在上一個音位,也就是七徽。所以我的初步理解是先撮散一/按四絃七徽,稍停然後一次大指下到九徽。另一種想法是大指先回到約7.6徽,一撮立刻急速滑上回復到七徽,稍休止之後一下九徽,如瀑布之傾瀉而下。也就是問題是滑復到七徽還是九徽,如果以進復退復到原徽位的概念,應該是要回到七徽,也就是應該是前者。嘗試了各種滑各種復,沒有一種是合理的、好聽的,最後還是依據第三段有相似的旋律,以及參照琴苑的譜,依此旋律再加上滑復的定義彈奏。也就是說樂譜上的小字『滑復自一下九』是解釋成『滑復:自一下九』,白話就是:此處做滑復,亦即接續上一個音是上七之後,稍微休止(自),然後以滑復的方式直接彈奏撮下到九徽。琴苑譜上七之後是簡單的大九挑四,所以這裡應該就是撮九徽為主音。
 
(反口):八段二行。可以解作反合,也可以是反涓,此處明顯是反合。
(攵合):八段二行。攵解成『各』是依據指法表,但不知所云,我後來解釋成『反合』,也就是刻印錯了。
 
踢五四:一段五行。這裡因為沒有如一符號,所以先考慮像是歷一樣,先後踢五四絃,但是因為五四是橫向並排擠在踢裡,所以應該也可以理解為時間差很短,所以是『踢五四如一』。另一個問題是前一音是名十搯起之後勾五,接下來踢五四如一的五絃一定是按音(6),那麼四絃是散音(2)還是名十按四(5)呢?明顯第一段是引子,我初按彈時就有種高山巍峨之壯大感,我不會採用56如一的不和諧音,既然62合音還很厚實,我也就不採取歷五四的稍單薄合音。
x
 
關於這一個滑復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琴苑的譜記作『大九挑四 撞』,把撞的幅度做大一點就會滑復,因為練要譜常常把琴苑的吟猱綽注加長時長,變成一個正式的大寫譜字。如此則應該彈成:二上七之後,撮散一/四絃九徽,撞七六(急上七六,小息,緩下九,相當於滑復)。不過我還是中意前一種彈法。
 
 
(急囱):三段四行。到底是換還是喚(渙)?練要的譜字是解釋成換,沒說要換指,原譜是一注一上,彈起來合理。但是也要考慮到古人刻印書常常省略很多東西,還是要考慮喚的可能性,喚是小退復,就是緩撞,所以解成『急緩撞』就不合理,即使解成『急小退復』,那就是撞,沒有必要多此一舉,減字譜變成加字譜了。
 
    其他有些是以為是指法結果是徽位,例如八段的『大九挑五』之後的『十立吟』,一開始以為是三個指法,因為撞一般是向上撞,所以應該是向八徽撞,卻解不開『十』是什麼,後來才想起是反撞『十徽』,先向下反撞十徽後吟九徽,因為指法表裡沒有反撞,如此一來這樣是兩個指法,如果是寫成『立十吟』,我就會認得了,習慣使然,習得琴曲太少使然,見識不廣使然。後來又想會不會是『撞吟』一個指法呢?但是以前在其他曲譜雖然有見過長吟、吟、吟、吟、吟、退吟、雙吟、飛吟、遊吟、蕩吟、定吟,猱有見過大猱、猱、猱、猱、撞猱、,卻沒有見過『撞吟』,撞和吟應該不適合放在一起吧!練要的指法表的『長吟』說明裡卻有『撞吟』,於是採用這種彈法,帶有撞的長吟,而且我的理解的曲意的確比較適合大幅度與強度的吟。
 
    另一個是徽位記譜的老問題。像是『七八』是指七徽八徽之間,通常是七六或是七九。這邊涉及到音律問題,這一點以前就有人提過了。至於其他常見的七半、十一、六半等等不符合現代習慣的徽位記法都一一修正。
 
    在第四段高音徽位段落有一個『大四半挑五 下六七撞』,原本依循『七八』的精神把下六七解成下到六徽七徽之間,即2 5或是2 4,但是很不悅耳,後來嘗試成『四徽四分下到四徽八分』,即2 1,倒也還順耳順手順節奏。

2024年4月24日 星期三

古琴曲『萬壑松濤』打譜後記(2)

   選譜

 

    萬壑松濤我查到的有三個版本,要挑哪一個呢?我先考據了一下譜本,我沒有大圖書館,一切只好靠Google和百度,先選擇相信。

 

《琴苑心傳全編》清康熙六年1670年)由山東孔興誘撰輯對明代古琴有總結性貢獻,這是最早的版本,以下兩個較晚版本都有依據這一版改編

 

題解此亦賢者隱居之作。蓋遨遊岩壑之下,徘徊溪水之間,聽松風之幽籟,覩波流之瀠洄,俯仰今古,參觀造化,矚目會心,寫之徽軫焉。

 

段標題:三段  烟波浩蕩,五段  萬壑松濤其餘段無標題

 

後記起處紆裕,中極曠放,後則感發,情景無限,乃見天眞獨至,無入而不自得之意。

眞世外之音。

 

以下的註記應該與這一首曲子無關:高山,秋思,初受之舅氏劉大岩,繼又得髙山於宋明徵,後又得高山於楊五脩,而五脩之譜,登上乘矣。秋思,後得之注一道弦,進乎其至。

 

    雖然把較古之人歸類到較晚出現的魯派(諸城派)顯得很是違反邏輯但是都是山東老鄉嘛!網路上說:"...因而諸城派琴曲所表現的情感是悲喜分明、大起大落、質樸感人,從不刻意追求清麗淡雅、纖巧秀美的風格,而淳樸見長。其琴曲布局工整,節拍嚴謹,主題明確"(引用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j5382rl.html),這一些形容其實還蠻符合我後來對萬壑松濤的感覺的。

 

    又是網路上說諸城派對托擘的稱謂和其他琴派不同,諸城派在運用托、擘指法時,大指向身處彈稱「托」,反之則稱「擘」,而其他琴派則與諸城派稱謂剛好相反引用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j5382rl.html)。

 

《治心齋琴學練要》長安  王善  清乾隆四年1739年)

 

後記指下寫眞,字裏傳神,曰松濤而不曰松聲,有水乎無水乎偶一拈弄,恍然身在萬綠叢中,聞枝上洶湧也。

 

段標題段無標題

 

    這應該要是中州派風格,網路上查的資料說是清人王坦在《琴旨支派辯異》篇中指出:"中州派高古端嚴,寬宏蒼老"看起來就是中規中矩,不急不徐慢慢彈,有點穩重,節拍很規矩,避免自由拍或是特殊的轉調。

 

天聞閣琴譜 唐彝銘  光緒二年1876年)

 

曲名是『萬壑松風』 下註:一作濤  羽音 角調

 

題解譜見琴苑,亦古賢隱所作,聽之如山鳴壑應,風響松濤。神韻古淡幽奇,非食煙火人所能夢想,洵神品也。

 

段標題段無標題

 

    這應該要是川派風格,網路上查的資料川派是:躁急奔放,氣勢宏偉。

 

    當時這三份曲譜是由網路下載,因為家貧沒有錢買整套琴曲集成,或是任何的翻印本,琴苑和天聞閣是由琴之界(已封站)下載,琴學練要是由美國Internet Archive 下載。網路另有一個廣泛傳載的琴苑心傳全編pdf檔,但是缺了幾卷,包括本曲,而且目錄裡面還沒有列出本曲,似乎只在某些刻本才有收錄本曲,然而第七卷的指法還是很有幫助的。至於怎樣挑版本呢?當時考慮了一些條件包括:

 

    琴苑版本最早,應該挑這一版吧!但是下載的琴譜好幾處不清楚,常常11、12、13徽無法分辨。最後參照另外兩譜大致可以恢復,尤其是練要譜,因為比較接近。

 

    因為張孔山的流水的名氣與好聽度,所以我一開始心裡其實就偏好天聞閣譜,也是最早開始按彈,但是彈到第四段以後就開始有一些『不合常理』的音出現,也許是變調,也許是按彈不出或是換絃換指法不順暢,就是覺得怪怪的,也有些指法找不到說明,像是犀、屖,常常覺得我是不是穿越成綠竹翁第一次試彈笑傲江湖譜的時候了"......錚的一聲,琴弦又斷了一根。綠竹翁咦的一聲,道:這琴譜好生古怪,令人難以明白。......"。尤其越後面越和琴苑譜不同,即使題解裡說『譜見琴苑』,但是顯然有大量自己的心得,到最後只好放棄。

 

    於是後來轉向練要譜試試看。本譜的好處是把吟猱的上下徽位、強度、次數標示的比較清楚,一開始我覺得很適合給沒人傳授而必須自學這一首琴曲的人依譜按彈,但是事後我再比較琴苑譜之後反而覺得交代的太清楚了,限制了打譜人彈琴人的自由度,例如琴苑寫7徽猱,練要譜可能寫7徽下76上7猱之類的。如果改回琴苑譜就又有不遵重練要譜的嫌疑,所以還是以盡可能依照原譜為原則,但是很多地方會參照琴苑譜的概念打譜。

 

    最後讓我決定採用練要譜的原因是第五段,琴苑譜的五段標題是『萬壑松濤』,應該就是最重要的主題段落了吧。三個版本按彈之後發現,天譜與琴苑譜差不多,也較短,練要譜較長,多做了些松濤的具象演繹,有點像張孔山將流水加了更多的滾拂一般,給予更具象的描述流水,這也是張孔山的版本較受歡迎的原因,好懂、好聽還是要排第一順位!但是練要譜也沒有過多的重複松濤,我覺得長度恰好(也許略短,有機會還可以擴充),而且有更多可以發揮的地方,不會像另外兩譜感覺就吹個兩陣風,就突然結束了。

 

    其實整個選譜過程是上述幾點交錯出現的,這一譜按彈到某一段某一句突然很奇怪,例如出現半音、變調、覺得怪,或是與這一段先前的情感表達不一致,我就會試彈另外兩譜,看看到底這些古人在想什麼,或是搞不好只是刻印錯了而已!

 

  定弦、調

 

練要:仲呂均黃鐘角調時曰平調  萬壑松濤  羽音十段

琴苑:羽調

天聞閣:羽音 角調

    所以三個譜的定弦是一樣的常用正調。都是羽音,亦即結尾音是羽(6)


    其實古琴的定調與定弦是我這種業餘者的最為苦惱的,名詞一堆,琴論之間又不一致。還好三本譜都一致。

2024年4月17日 星期三

古琴曲『萬壑松濤』打譜後記(1)

 古琴曲『萬壑松濤打譜後記----紀錄人生首次打譜的經驗與心得


2020.03.14.起筆(初步打完譜彈了一年之後)

2021.08.31.收筆 

2024.04.17小修(又彈了三年)

 

    我這樣的一個古琴業餘愛好者,為什麼想開始打譜?最早的緣由應該是因為彈奏或是欣賞既有的琴曲已經有點發膩了,來來去去就是哪幾首,新人輩出,但是一旦出版CD就是有一些固定曲目,流水、酒狂、山居吟,要先證明你會彈琴,當然有些稍做改編也不錯。另一種作品是新編創的情境音樂,就是要聽者放鬆睡覺、或是打坐參禪、或是練太極拳、或是品茶插花,屬於功能性的音樂,自從1990年代出版的一些像是古樹拙風(聽壺專輯)這一類的音樂之後就沒有太大差異,很好聽,但是就是都屬於同一種調調。簡單說就是膩了。雖然很多名曲我都不會彈,或是彈不好,但是不能阻止我做這種限制性創作的嘗試。

 

    此外,我自己在彈琴時,常常覺得有些曲子的某些片段完全抓不到作者或是打譜者想表達什麼,在彈的時候就只能照譜或是依照老師教的彈,其實心情很悶。例如初學時的雙鶴聽泉,除了前面幾句是兼具悅耳、意境之外,接下來就是怎樣都抓不到感覺,偶爾有幾句彈起來有感覺到鬱悶激怒,但是跟前後也連不上,也不懂雙鶴或是兩個閒雲野鶴的人聽個泉,為什麼有鬱悶,難道是曲洋跟劉正風嗎?最後就當純音樂把曲彈完。所以我想既然作曲者最初的想法已然不可得知,那麼可以嘗試看看打譜者的心理狀態,是怎樣看著文字譜轉化成旋律與節奏。

 

    對我這種業餘又業餘的古琴愛好者而言,挑一首直覺上有感覺的曲子做嘗試,是一件幸福的事,因為這不涉及到本身職業的升遷與表現,譜得好也罷,不好也無所謂。就像清代詞人項鴻祚說的:「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就當我的打譜是無益之事吧!

 

第一段  選曲

 

    有幾個原因驅使我選擇這一首琴曲,第一個原因是萬壑松濤這個標題意境很好,就直覺上第一個是想到李白的詩『聽蜀僧濬彈琴』: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峯。爲我一揮手,如聽萬壑

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鍾。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原因是我起心動念想要嘗試打譜時,當時大約是2018年左右,就我的能力所能蒐羅,已經出版的紙本、電子檔、影音網站都沒看到有人打譜,這樣子才有獨創性挑戰性。

 

    第三個動機是看到這標題使我回憶起二十多歲時第一次爬南台灣高山百岳北大武山的情境,當時是七月份,颱風要來不來,似乎在東部太平洋沿岸擦過,晚上住在海拔2200公尺的檜谷山莊,山屋外面原始森林裡的高聳檜木和殼斗科大樹被颱風帶來的狂風一陣一陣掃過,發出了一又一如海浪般的波濤聲,是真的浪濤聲,不是文學比擬想像的濤聲,而且是經驗中高雄西子灣颱風前後海浪打在海堤上激起二三層樓高時候的海浪聲。這濤聲三十多年了一直沒有忘記,即使後來在山上也沒機會聽到,因為後來比較怕死,颱風前後一定不上山。雖然不是真的『松』濤,但是濤也差不多吧。

 

第二段  事前準備,以及一些可轉移的經驗

 

    其實不是刻意準備的,畢竟我不是科班或是職業的,沒有受過任何專業訓練,而是打譜之前的一些嘗試或是經歷,才有後來的打譜,這些包括了:

    一、習慣古譜。我學琴經歷是先自學了約一年,彈順手了幾首短曲,像是秋風詞、酒狂、關山月、泛滄浪等,覺得古琴似乎沒有那麼難,但是也怕只是自我感覺良好,恰好也在當時居住的台中市孔廟找到老師,才開始跟老師學琴。在那一段約一年的自學時間里,我看著傳統的文字譜加現代的簡譜,跟著錄音和網路上大師們的影像彈熟酒狂和關山月之後,就轉向網路找到的神奇秘譜刊印的泛滄浪,只是因為自20歲第一次聽到泛滄浪,就一直很喜歡這一首曲子,學古琴只是想能夠親自彈奏這一首琴曲。當時不知道吳文光已經出版的五線譜,自己看著他的影音對照著文字譜,一一按彈,因為節奏有人幫忙解決了,我只要解決裡面的一些少見指法就可以了,所以我很早以前就已經習慣讀只有文字譜的譜了。再加上我的工作是動物分類學,解讀一兩百年前的讀不懂的語言像是拉丁文、德文、法文,甚至是以花體字型印刷的外文書,或是古人寫的龍飛鳳舞的標本標籤都是家常便飯,早就習慣這種解碼工作了。

 

    二、嘗試記譜。有時候會彈膩了古曲想嘗試看看現代的曲子在古琴上聽起來是什麼樣子,所以最早拿著現代出版的古琴教材,裡面有一些偏中國風的流行樂,像是菊花台、滄海一聲笑之類的,但是都沒什麼感覺,或是覺得很流俗,不想按彈也不想記住,或是因為老師教學的要求走過一次就算了,例如我學的滄海一聲笑版本其實是一首撮與反撮練習曲。第一首能讓我覺得值得記住的曲子是由庄風子定指法的三國演義電視劇主題曲『臥龍吟依譜按彈學完這一首的心得是每個人的彈琴習慣會有所不同,這會影響決定指法的順暢度,例如左手名指按絃時的位置或是方式會影響左手掌的角度和左拇指的位置,也就決定下一個音在有多個指法與音位可供選擇的情況下,會如何選擇一個順暢的指法與音位。又或者這些句子配合歌詞的時候的感覺不同,可能會不習慣別人的指法或是改編過後的強弱表現。於是我自己嘗試修改了幾個音的指法來適合我自己的習慣。事後我回想,發現在心理上我似乎是覺得臥龍吟是現代人的作品,定指法的也是現代的人,似乎可能也許不是大師(畢竟是網路筆名),因此我比較敢去更動,而古人的就覺得是經典而不敢動。繼而再想想,即使是古人的譜在剛出版的時候也是新的譜曲或是新的修改,如果我所理解的意思/表情對了的話,有什麼不能更動的,尤其像是臥龍吟是有具象歌詞的,就更容易理解作曲者要表達的意思。所以同一首古曲會有諸多不同版本,一定不只是記譜錯誤,不管是書面記譜或是聽音記譜的錯誤,在這傳譜的過程之中,一定還出了很多叛逆者』,有意識的更改了古譜或是他老師傳的譜。

 

    所以我後來也自己試著將通俗音樂記成古琴譜當作是練習,而開始這樣做的起源是源自以前的學笛簫經驗。例如大家都吹過直笛,小時候第一次拿到直笛,幾乎每個人都能摸索出至少六個音--小蜜蜂的『嗡嗡嗡,嗡嗡嗡』,為什麼同樣一件事移到古琴上面就變得這麼難,七個散音用完再加七個七徽的泛音,到這裡都還可以應付很多曲子的音域,但是一旦出現半音或是滑音,或是Fa、Si就一定得按絃,這時候就完了,找不到音,或是一系列的音接不順,或是一直用拇指在按絃,按到連最強壯的拇指都痛了,或是都在七徽前後找音,或是一直在同一條絃上找音,總之窘態畢露。學笛子的人、學琵琶的、學二胡的都辦得到,但是一個會好幾首經典古琴曲的人,一個會彈流水會彈瀟湘水雲大曲的人,竟然連小蜜蜂這一類基礎的曲子都沒辦法信手彈出來!情何以堪啊!果然是業餘中的業餘。

 

    因此我給了自己一項練習,就是為現代曲子指法。一開始嘗試了很多首,最後還是先選擇本來就具有古風的(又是)三國演義電視劇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做練習,雖然最後收尾在氣勢上比不上交響樂,古琴也自有自己的味道與解決方法。也可以比較同一個音高,要在這麼多的可能候選指法中找到適合的一個或是幾個,又要做到順手,又要兼顧音樂表情,這些都是很有趣的練習。

 

 

2024年3月25日 星期一

白內障手術紀錄

 我把在高雄榮總做白內障更換人工水晶體的經驗提供需要的人參考,以免跟我一樣有錯誤的行程規劃或是因為沒經驗而不安。

1. 其中涉及人工水晶體的選擇請跟醫師討論,醫師會根據你的職業、生活需求與經費提供建議,這也包括跟醫院與診所能不能訂到某一品牌某一規格的可能性,這也許與採購有關,我猜的。網路上以及親朋好友有各式各樣的說法與經驗分享,都只能僅供參考。

2. 每個醫院在遵守健保規定之下,有不同的療程規劃。我的時間軸紀錄如下:

10/25:早上想配眼鏡,驗光兩眼都超過1300度,眼鏡行不敢幫我配。

10/25:到眼科診所檢查,結論是熟了該開刀了。 事後比較:相對於榮總,診所看診速度快,一貫作業檢查,一次只檢查一個患者,檢查速度快,環境舒適,項目大致相同,掛號費低。

考慮眼睛只有2顆,牙齒有32顆,決定到大醫院手術,整個重來一次。但是在榮總手術回診時,有聽到一個患者是從高雄聯合醫院轉診過來的,上網查發現好幾個榮總醫師都在聯合醫院看診,也許可以走這一條路徑,也許會舒服一點。

11/3:高榮初診。

週五人少,檢查速度快,但是到看完診也都需要2-3小時。週三早上人山人海,基本的視力與驗光一般都要等40號以上。

初診依序先檢查 眼壓、驗光(近視、散光,21檢查室)、視力(20檢查室),初診醫師評估,再去檢查 眼底攝影...(19檢查室)、oct視網膜血管斷層掃描...有點忘了(22檢查室),散瞳等等(注意護理師提醒的順序),才會到主治醫師。

因為未滿55歲,要另外申請通過才有健保給付,醫師會幫忙申請,患者簽名即可。約需等待2-4週,我等了約3週,接到醫院通知兩眼都審核通過。

上網看各種水晶體的特性與價格,自己心裡有個底。可以先跟醫師要幾個建議品牌與型號,回去自己查,比較有目標,否則即使網路查得到,但是醫院沒有進貨,也是沒有用。

回去也先把能自費多少錢、保險能給付多少錢算清楚。

11/28:線上掛號約診。所有檢查再來一次。主要決定1.用那一個水晶體,在費用與需求以及醫院是否有進貨之間取得妥協,2.是否預留一點近視度數50-100度之內,協助沒有花錢解決的老花問題,3.是否採用飛秒雷射(約6萬元自費),3.醫師排可以手術的時間,當然是以醫師的時間為主。

我是近視+超過100度散光,術後又想看近、又想夜間開車:長延焦 約>=10萬元。好貴!折衷之後改短延焦,留下約60公分之內的老花眼,看電腦沒有問題,看書不行。

原本以為會跟某網路說法一樣,當天就可以開刀。原來在手術前7天開始還要點7天抗生素。(另一網站說是4天,大概是都符合健保規定吧)

12/7:開始點7天抗生素眼藥水。

12/1#: 下午開右眼。忐忑。

護理站報到、19檢查室 眼壓檢查再來一次,散瞳,一直散瞳。

自己走路到門診手術室報到

全身脫光換手術衣,等候區等候時會給一顆鎮靜劑和一顆什麼藥忘了,(鎮靜劑是蠻需要的,想到刀子在眼睛上割來割去戳來戳去,心中絕對忐忑,尤其開第一隻眼睛沒有經驗時)

坐上輪椅,護理師推到手術室外等候。沒有飛秒雷射的,自己走5公尺進手術室。

有飛秒雷射護理師推5公尺先到一小房間做,做完護理師會再推5公尺到相連的另一間主要手術室。坐輪椅是病人自己走路發生意外。

飛秒雷射經驗:先坐著一直散瞳,點了約5-6次,躺下、撐眼器撐住眼皮、眼球似乎罩上一個玻璃罩涼涼的、一系列的測量會看到紅色、綠色細線,有折線、直線等,配合音效,整個就很像高科技太空船,最後醫師會強調忍住不要動了,然後一瞬間我眼前一片模糊像馬賽克,完成。從躺下開始算大約20分鐘(太快了!覺得6萬元自費不划算!奇怪的心態)。

到另一間手術室:躺上去、身上一件又一件的電熱毯、綠色的什麼布之類的一直蓋,最後只露出一隻要手術的眼睛。塗消毒藥水像碘酒的味道和顏色、撐眼、點麻藥水。

有先做飛秒的直接吸除已經乳化的水晶體,沒有先做飛秒的還要做乳化術,時間其實差不多,過程中機器會一直發出各種音效,會吸引注意力,眼睛要一直盯著一個白光點才不會亂動,會間斷性的點眼藥水之類的保持眼球溼潤,然後放入水晶體、調整位置,打麻藥縫合(感覺好像3針)、塗藥膏、罩紗布、貼住壓克力眼罩、完成。大約20-40分鐘吧我也不知道,盯著白光點都差點晃神睡著。

上輪椅由護理師推出手術室、換回衣服、拿繳費單,去一樓繳錢,回家。不能自己開車,危險。

1:30報到,約4點開始手術,約5點結束,約6點走出榮總。

晚上11點,也就是手術之後6小時在家裡自行拆掉紗布,立刻就可以看見了,但不是全部清楚,例如暗處會看不見,第一眼的時候很擔心,其實還要慢慢適應調整。接下來就是一系列的護理注意事項。

前三天,由室內看向窗外,可能因為瞳孔快速收縮,所以會有點疼痛,不要快速轉變明暗就好。

會有一些事後覺得莫名其妙的擔心,請放心:1.有撐眼器,不必怕手術時會眨眼睛。 2.不會感覺到疼痛,刀子剪刀在切割頂多有感覺。但是會看到角膜被移動,或是模糊的刀剪、管狀物的形狀影子在眼前動。3. 會間斷性的點眼藥水之類的保持眼球溼潤,不會乾。

注意:1. 兩眼都是重度近視的,最好第一眼有家人陪。帶眼罩沒辦法帶眼鏡,所以另一隻沒有開刀的眼睛也看不清楚,走路、電扶梯、繳費都不容易,雖然還是辦得到,而且還有志工。 2.護理注意事項才是最重要的。

先開刀一眼而另一眼還是重度白內障時,左右眼分別看著白牆壁,才知道白內障眼看出去真的是偏黃,白牆壁像是發黃的書或是黃色沒漂白再生紙一樣。(此處應播放 蕭煌奇的『你是我的眼』: ...眼前的黑不是黑,你說的白是什麼白,人們說的天空藍,是我記憶中那團白雲背後的藍天...)

12/1#:第二天術後回診,檢查視力眼壓等,主要確認水晶體位置。我兩次眼壓都偏高,要點降眼壓藥水,第二次甚至更高時要吃藥。

12/20:回診(1週)

1/*:回診(3週),排第二隻眼睛手術時間,以及前置檢查都要再來一次 (19 檢查室的)。

健保"似乎"規定兩眼手術要間隔7天以上,網路也看到診所隔14天開刀的,榮總似乎規定間隔1個月。

1/11:開始點第二隻眼睛的7天抗生素眼藥水。

1/1*:手術第二隻眼睛。不採用飛秒雷射。

1/1*:術後回診,檢查視力眼壓等,主要確認水晶體位置。這次眼壓更高,要點降眼壓藥水加吃藥。

1/24:回診(1週)

2/7:回診(3週)

錯誤: 接下來是過年期間,南北奔波,開長途吹冷氣、洗頭、點眼藥水、有的眼藥水要放冰箱等等,不是習慣的生活環境,能忍受但是不舒服、不方便。

2/21:回診。宣告畢業。但是還有乾眼症,以及額外發生結膜下出血(回想可能是擦多餘眼藥水的時候太用力,壓到了,眼睛比以前脆弱),繼續點眼藥水和人工淚液。

接下來1個多月:

乾眼症成為最煩人的事,點人工淚液只能維持住不擦傷,但還是持續紅紅的,直到完全開始正常運動量、同時3月中之後天氣變暖變潮濕,才不覺得乾,但是還是偏紅。第一眼沒什麼症狀,第二眼就很明顯,所以即使同一個人左右眼都不一樣,更何況是別人的經驗,參考就好,不是絕對會一樣的。一直到3/22左右突然就開始迅速好轉,不紅了。業餘不負責任推測:其實一直是有淚水分泌的,但是似乎成份與以前不同,容易乾掉,應該是某些細胞被眼藥水的某些成份抑制了,在醫師許可下盡早開始洗頭洗臉,接觸一般的自來水,造成別種逆境(想想高雄的水質)也許可以幫助早點活化相關細胞的分泌。

洗頭:這是網上最多人問的問題。手術當天不要洗頭。第二天開始 1.有閒錢,每天去髮廊躺著洗,眼睛蓋一條乾布,洗頭動作溫和一點,不要拉扯到眼睛周圍的臉皮。 2. 男生剪平頭,前10-14天以稀釋洗髮精和清水用擦的,後14天找透明的塑膠片等東西貼住額頭與臉頰,遮住額頭以下,確保不會浸水,就可以用小水洗頭。滿月之後,直接正常洗即可,別怕,除非醫師另有交待。有些醫院的網上護理須知是寫14天之後就可以正常洗頭,顯然榮總都是以保守安全的作法。

自己點眼藥膏:這是對我的最難的技術,每天睡前都在奮鬥,努力將藥膏擠出來條狀掉在眼球上,而不是睫毛或是眼皮上面。撐著撐著兩個月也就過去了。

剛開第一眼之後,醫師有提醒說眼鏡是戴不住的,原本以為把手術眼的鏡片拔掉,這樣不就一眼正常一眼勉強,就可以看了。其實是另一眼還是重度白內障時,眼鏡是戴不住的,會干擾。

開車:其實第二天就能"溫和、短程"開車,我是第三天才開車,但是還是建議 1.另一眼還是重度白內障時,眼鏡是戴不住,兩眼同時看,雖然是以開刀後的那一隻為主要眼,但是白內障眼會干擾,例如看紅綠燈還是會有好多顆,路燈、車燈還是會有炫光,看路標的字還是多重的,不嚴重,但是會干擾,常常需要閉一隻眼開,而且手術眼會畏光。短程還可以,不建議開長途以及高速。

手術後近視、散光會一直變動,近視似乎是比較穩定的,大約2-3週後就差不多。但是散光似乎是比較難控制,例如:報導有30%的人工水晶體會偏移轉動某個角度以上,醫師縫線的拉緊或是放鬆也會有影響,可能使得有留下散光的變成沒有散光,或是沒有留下散光的變成有散光。(散光 "約" 75度以下、近視 "約" 50-100度以下可以正常生活,不需要矯正)

建議從此以後出門就戴上墨鏡、3C少用、藍光能遮就遮,即使你不相信有關於藍光的危害報導。白內障就是因為環境因素造成,手術之後如果生活模式沒變,造成白內障的因素都還在,可是現在眼球前方可沒有一個熟透的荷包蛋幫忙擋著,光線可以直達眼球底部,黃斑部、視網膜等等,還是要照顧好。

事前準備物品:

1. 無度數墨鏡/偏光鏡,雖然醫院還是廠商會送一副偏光墨鏡,但是也許你可以順便買一隻更合適的,因為你以後會更需要戴墨鏡。

2. 透氣膠布,窄版。每天睡前要把壓克力眼罩貼住,免得睡夢之中去揉眼睛。

3. 洗頭時,可以遮住額頭以下不進水的自製裝備,手術前要測試確定可以用。

其他術後護理就依照醫院要求做。

其他想到再來補充,希望大家都用不著,水晶體還是天然的健康的好。

(我仍然相信文字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