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8日 星期四

順武堂有沒有拳論?

在採訪自己父親的順武堂武術時,我前前後後不只一次問老師傅,順武堂有沒有任何的拳經、拳論、拳歌、拳訣,因為您看看坊間所有的武術,包括紀效新書中已經失傳的武術,大家都有這些文字紀錄。

太極拳近的不說,最早的有王宗岳的拳經;形意拳也有岳武穆拳經;八卦掌、八極拳、鶴拳、太祖拳等等知名武術都有,當然有些是近代民初才出現的,甚至晚到八十年代才寫的,但是列出來就彷彿宣示著:本門武術體系完整,從理論到實踐一應俱全,來吧。

那順武堂呢?我追根究底終於問到一句拳訣了:出捶要搓捶,不搓不是捶。是有關棍法的口訣,就這樣子。

對我這個文人來說,感覺很洩氣,彷彿寫論文的時候,查不到原始文獻一般的焦慮。

自己來寫可以吧?!模仿別家武術寫幾句五言七言打油詩,把一些動作名詞塞進去當主詞,再加一些自己的武術體會當形容詞,再把自己對武術境界的期望與想像加進去當作未來式,這我辦得到。可是我不願意。

因為,這書紀錄的是當時1950年代前後濁水溪北岸一小角,當地一門武術的歷史,不是我的小說創作。

所以沒錯,順武堂沒有任何的拳經、拳論、拳歌,只有一句拳訣。至少在濁水溪北岸的吳居系統是這樣。

2016年7月25日 星期一

樁步要蹲多久?

順武堂太祖羅漢拳武術精華的書中特別記錄下來一些吳居教拳的景象,留給後人參考。其中有一段是特別要注意的,就是吳居教拳時,在意的是動作的正確性,不是樁步蹲多久。

動作不正確他會幫你調整,調整過幾次還錯的話,他會順手拿手中的兵器往錯誤的部位打下去,或是一腳踹下去。(記住,從前的師父是很有威嚴的,而且通常耐心和脾氣都不太好。)

但是,他不會要求學生要固定住某一個姿勢的時間,比如說像成龍電影裡蹲馬步一炷香之類的。

這一點跟台灣看到的一些武術教學要求不一様,尤其是特別強調發勁或是強調鬆入腳底的門派,包括了一些所謂的外家拳和內家拳。每個門派或是祖師或是現在的師傅有自己的體會與教學法,像是蹲定樁應該都是曾經符合過某一個人或是一群人的體質、心理素質等等條件,所以留存下來。

但是這些古時候的方法適不適合你自己這個高智能但是脆弱的現代3C產品,就要自己衡量一下了,不要變成廢品。

吳居的教學法告訴我們,即使是外家拳也不是都以蹲馬步的時間長短,來決定你未來功夫高低的指標。

2016年7月24日 星期日

刀法裹腦與下翻肘2

戳形完之後,才是下翻(壓)肘形的走黏回手壓肘壓身。

這手一轉成無力形態之後,就是盡全力保護住自己的手,不要被正在外側的敵刃割傷,所以會一直向內壓肘、向後轉退身,一直到盡頭。

在刀法中則是要令刀身垂直以達到最大的護身面積,同時也是退移身,就如同大部分的套路招式一樣,裹腦多是坐回虛式。

至於接著的翻刀與提肘、轉身等等的應用就伺機而動。

2016年7月15日 星期五

刀法裹腦與下翻肘1

刀法中纏頭完通常右手是回到完全的後隅,也就是肩後,接著才是迴刀做裹腦,初學者會做大幅度橫平揮刀,才轉刀鋒回向右後隅,刀法顯得很慢,要快就只好加力揮舞。

此時應該用推劈刀,刀就不回離環而不受控制。

但是如果是展指精熟、刀形制也合手的話,就可以先轉成戳拳形刺出刀,這時就是先戳拳形才做下翻肘。

2016年7月11日 星期一

為什麼西方人打套路看起來怪怪的

因為手腳太長了。

一旦離環,就特別明顯。尤其是揮灑開來或是打比較開展的拳種的時候,手腳端點要走的距離也比較長,觀眾就比較容易查察覺到怪怪的。

手腳短就比較不容易看出來,因為怎比劃怎麼"緊湊"。所以小朋友打起拳架,雖然動作不完全正確,但是看起來就是"有模有樣"。

但是,也就是因為這樣,手長腳長的人有比較多機會修正自己,回到環中。一旦修正完成,加上身高優勢,當其他條件一致時,會有較大的勝算。

2016年7月4日 星期一

雙手刀的纏頭裹腦

像是宗岳門太極拳的葉氏唐刀或是一般所見的苗刀等等都是雙手刀,在以雙手握刀時也是可以做纏頭裹腦。

有趣的是當右手在做纏頭時,左是卻是在做裹腦,反之亦然。

所以先不論雙手刀的技法,以雙手刀的左右纏頭裹腦,可以協助徒手的上下翻肘式的練習,使初學者熟練最大極限的上下翻肘軌跡,也練習劈刺,以免日後翻肘過度或是橫揮刀造成橫力。

此外定步的雙手刀的纏頭裹腦還可以練龍腰。

而龍腰一起,身步也就會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