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30日 星期二

古琴曲『萬壑松濤』打譜後記(4)

  表情與意境

 

    有關於演奏表情最好的指引是琴苑版本的註記,再抄一遍:

 

題解此亦賢者隱居之作。蓋遨遊岩壑之下,徘徊溪水之間,聽松風之幽籟,覩波流之瀠洄,俯仰今古,參觀造化,矚目會心,寫之徽軫焉。

段標題:三段  烟波浩蕩,五段  萬壑松濤其餘段無標題

後記起處紆紆裕而有餘,中極曠放豁達豪放,後則感發,情景無限,乃見天眞獨至,無入而不自得之意。

 

基本上這一曲是寫景入情之作,寫景有山、有谷、有水、有松、有風,這是很明顯的,而人徜遊在萬壑之中,俯仰今古抒發心中情懷。

 

這裡另外摘錄練要譜的『字母辨』裡的一些相關字句作為參考:『...古人以琴寓意而形容起作深為切當,如言語談笑之聲,長鎖是也;英雄壯烈之句,雙彈是也;風發松濤之意,不外乎撥喇;同聲應答之情,不出乎打圓;鳩鳴燕語存乎雙猱,飛翎展翅寓乎滾拂,綢謬則於長吟,見之放達則於全輪,取意嗟嘆若提擘,慷慨如拍煞,或輕如飛花、或重如裂帛、或疾如風馳馬驟、或徐如漏滴雲移,斷續如雲中雁障,抑揚似海汎仙舟,得奇作近情之喻而厥旨可謂深哉...』。

 

整首曲子中有上述字母的出現在以下幾個地方:

 

一、風發松濤之意,不外乎撥喇。這在第五段(萬壑松濤)的最後『搯撥喇三聲』可以印證,其他有撥喇的還有第三段(烟波浩蕩4行『撥喇』、第八段結尾『搯撥喇三聲』。

 

二、同聲應答之情,不出乎打圓。打圓出現在第二段泛音、第九段開始、第十段一開始的泛音。

 

三、慷慨如拍煞。第八段結尾『搯撥喇三聲』之後『拍煞』。

四、鳩鳴燕語存乎雙猱。第四段4行。

 

先不管我們同不同意這麼帶有刻板作法的總結式描述,如果以上述敘述反推練要譜作者的思維與情緒,可以有以下一些推論:

 

第二段有同聲應答之情?個人無感。

第三段含有風發松濤之意,雖然琴苑標題是烟波浩蕩。

第五段沒有懸念的是萬壑松濤

第八段有『搯撥喇三聲』在結束的地方,所以應該要越來越慷慨激昂,高潮在結尾處,彈的力度應該會比較重,速度應該會比較快。本段中間有一次『入慢變』,所以整段應該是慢起漸快,中段突慢有松濤重現的小節(第8,10-11行),又漸快漸強到段末。這裡應該也可以是題解中所謂『中極曠放』的部份

第九段有同聲應答之情?個人無感。

第十段有同聲應答之情?個人無感。

 

  節奏處理

 

    譜中有些其他特殊節奏表情記號可以參考:

第一段1行:『緩』。一般琴曲開始都是慢彈,所以還是正常理解。

第八段7行: 『入慢變』,指法說明裡說:『入慢也,是曲將終而漸漸慢彈也,故曰,必須三入慢』;『變也,大曲將終必有變音,如移商換羽之類』。入慢沒問題,只是說要三入慢這就未必要聽他的了,不過後來發現第九段末與第十段末都有入慢,恰好有三入慢。

 

    困難處是變音(變調),第八段7行最後一句一開始就是幾個半音階,說真的怎麼彈都不適應,情緒整個都不對,彈到這裡頭皮會突然麻了起來(綠竹翁再度表示:這琴譜好生古怪,令人難以明白。』),除非用一種很緩慢的速度彈,讓半音階感覺消失,但是前後的情緒也不對,改用急歷也不對味。參考琴苑版本後,決定改回琴苑版,由前一句最後一音挑五開始到大七八挑四都改掉,不變音了,平穩舒服的彈完就好。唯一要考慮的是前一句最後一音挑五要保留還是取代掉,兩種似乎都可以。

 

    此外一些常見的與節拍有關的記號我都先初步處理如下,等到彈熟了再做修改。

息:先給一拍

小息:先給半拍

大息:先給2-3拍,補足樂句拍數。

歷:兩音先各給半拍

急:這是有點困擾的,是應該急彈出這個音,還是下個音,還是急做完這個音的吟猱,每個地方似乎都不一樣。多半先給1/4到半拍。

搯:盡量處理在後半拍,甚至1/4拍當裝飾音。

綽注吟猱:有這些裝飾音的本音多半不少於一拍。遇到雙吟雙猱可能要延長。遇到長猱就是要猱到『音靜乃止』,可以延長到4拍以上,但是多半記譜成延長記號,採自由散板,依情緒決定。但是綽注也可以只佔1/4拍作裝飾音。

進退:有些在練要譜上寫『進退」其實在琴苑譜是吟猱撞逗,可能是拍子拉長了,最後記譜成進退,這是為什麼先前我說這些吟猱撞逗等的加註其實有點干擾、限制,甚至當情緒兜不上時就變成多餘了。這時會回去看琴苑譜,到底原譜是什麼,那一版本比較合我感受到的情境。例如總時值一拍的進退,可能變成半拍的進退,那就相當於猱或撞了。不過練要譜是不能看成是琴苑譜的『錯誤』版本,全部修改成較早出版的琴苑譜,而抹煞了練要譜作者的新見解。只是有時真的是體會不到練要譜想表達什麼,只好找別的說得通的線索來打譜。

其他沒有速度記號的、單獨的字,都先當作一拍處理,彈熟之後再處理可能增減半拍,或增長到2拍。如果是在樂句結尾或是段落結尾,可能要延長到4拍。延長一音的拍數有時候是要等待餘音漸弱,再起下一個音,否則兩個音會打架。有時是下一個音要按在正在振動發聲的絃上,左手下指時容易產生雜音,要不前音輕彈,要不後音慢。有時是指法就是快不起來,需要花一點時間移過去,例如搯起後名指按六五歷,之後要名指按二絃,名指無法一次完美按住六到二絃,這一定要起手再落指,時間一定延長,然而如果加一點推五六絃,就又可以按到二絃,所以這時又必須在一快一慢的兩種節拍做選擇。

2024年4月27日 星期六

古琴曲『萬壑松濤』打譜後記(3)

   依譜按彈
 
    第一步當然是先按照練要的減字譜一個字一個音慢慢摸索,遇到沒學過的指法就回去翻前面的指法說明,後來才發現有些指法的定義可能跟我學過的不一樣,例如『托、擘』相反、『搯撮』、『撥喇』、『反合(反口)』等,於是只好把練要『字母解』中每個用到的指法都抄錄下來做成表,隨時參考。尤其是它連『托、擘』都可以相反了,其他的字母我都不敢想當然耳的以現代的經驗直接套用。不過有些字譜是因為寫法不同一開始會不確定,像是大撮寫成(大十)而不是(大早),後來查了就可以讀懂。有些是同類指法沒有單獨列出,像是(双立)放在迎撞的說明裡面。
 
也有看了說明還是不懂的,包括:滑復、各合(攵合)、踢五四、換,我後來的理解是:
 
滑復:一段五行。大指九徽勾四絃退吟二上七徽,然後 撮散一/四『滑復自一下九』,練要指法說是:滑復也,如足履氷上動則一滑也,取急速之意。在網路上找到宋大年先生的『中州派古琴指法集释』裡頭註釋說:“滑復”初一缓动而急收,如在冰面缓探足而一滑状〗,還是不懂,速度分配感覺知道了,但是是哪一個音?沒有說撮的按四是七徽還是九徽,按照一般的譜應該都是留在上一個音位,也就是七徽。所以我的初步理解是先撮散一/按四絃七徽,稍停然後一次大指下到九徽。另一種想法是大指先回到約7.6徽,一撮立刻急速滑上回復到七徽,稍休止之後一下九徽,如瀑布之傾瀉而下。也就是問題是滑復到七徽還是九徽,如果以進復退復到原徽位的概念,應該是要回到七徽,也就是應該是前者。嘗試了各種滑各種復,沒有一種是合理的、好聽的,最後還是依據第三段有相似的旋律,以及參照琴苑的譜,依此旋律再加上滑復的定義彈奏。也就是說樂譜上的小字『滑復自一下九』是解釋成『滑復:自一下九』,白話就是:此處做滑復,亦即接續上一個音是上七之後,稍微休止(自),然後以滑復的方式直接彈奏撮下到九徽。琴苑譜上七之後是簡單的大九挑四,所以這裡應該就是撮九徽為主音。
 
(反口):八段二行。可以解作反合,也可以是反涓,此處明顯是反合。
(攵合):八段二行。攵解成『各』是依據指法表,但不知所云,我後來解釋成『反合』,也就是刻印錯了。
 
踢五四:一段五行。這裡因為沒有如一符號,所以先考慮像是歷一樣,先後踢五四絃,但是因為五四是橫向並排擠在踢裡,所以應該也可以理解為時間差很短,所以是『踢五四如一』。另一個問題是前一音是名十搯起之後勾五,接下來踢五四如一的五絃一定是按音(6),那麼四絃是散音(2)還是名十按四(5)呢?明顯第一段是引子,我初按彈時就有種高山巍峨之壯大感,我不會採用56如一的不和諧音,既然62合音還很厚實,我也就不採取歷五四的稍單薄合音。
x
 
關於這一個滑復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琴苑的譜記作『大九挑四 撞』,把撞的幅度做大一點就會滑復,因為練要譜常常把琴苑的吟猱綽注加長時長,變成一個正式的大寫譜字。如此則應該彈成:二上七之後,撮散一/四絃九徽,撞七六(急上七六,小息,緩下九,相當於滑復)。不過我還是中意前一種彈法。
 
 
(急囱):三段四行。到底是換還是喚(渙)?練要的譜字是解釋成換,沒說要換指,原譜是一注一上,彈起來合理。但是也要考慮到古人刻印書常常省略很多東西,還是要考慮喚的可能性,喚是小退復,就是緩撞,所以解成『急緩撞』就不合理,即使解成『急小退復』,那就是撞,沒有必要多此一舉,減字譜變成加字譜了。
 
    其他有些是以為是指法結果是徽位,例如八段的『大九挑五』之後的『十立吟』,一開始以為是三個指法,因為撞一般是向上撞,所以應該是向八徽撞,卻解不開『十』是什麼,後來才想起是反撞『十徽』,先向下反撞十徽後吟九徽,因為指法表裡沒有反撞,如此一來這樣是兩個指法,如果是寫成『立十吟』,我就會認得了,習慣使然,習得琴曲太少使然,見識不廣使然。後來又想會不會是『撞吟』一個指法呢?但是以前在其他曲譜雖然有見過長吟、吟、吟、吟、吟、退吟、雙吟、飛吟、遊吟、蕩吟、定吟,猱有見過大猱、猱、猱、猱、撞猱、,卻沒有見過『撞吟』,撞和吟應該不適合放在一起吧!練要的指法表的『長吟』說明裡卻有『撞吟』,於是採用這種彈法,帶有撞的長吟,而且我的理解的曲意的確比較適合大幅度與強度的吟。
 
    另一個是徽位記譜的老問題。像是『七八』是指七徽八徽之間,通常是七六或是七九。這邊涉及到音律問題,這一點以前就有人提過了。至於其他常見的七半、十一、六半等等不符合現代習慣的徽位記法都一一修正。
 
    在第四段高音徽位段落有一個『大四半挑五 下六七撞』,原本依循『七八』的精神把下六七解成下到六徽七徽之間,即2 5或是2 4,但是很不悅耳,後來嘗試成『四徽四分下到四徽八分』,即2 1,倒也還順耳順手順節奏。

2024年4月24日 星期三

古琴曲『萬壑松濤』打譜後記(2)

   選譜

 

    萬壑松濤我查到的有三個版本,要挑哪一個呢?我先考據了一下譜本,我沒有大圖書館,一切只好靠Google和百度,先選擇相信。

 

《琴苑心傳全編》清康熙六年1670年)由山東孔興誘撰輯對明代古琴有總結性貢獻,這是最早的版本,以下兩個較晚版本都有依據這一版改編

 

題解此亦賢者隱居之作。蓋遨遊岩壑之下,徘徊溪水之間,聽松風之幽籟,覩波流之瀠洄,俯仰今古,參觀造化,矚目會心,寫之徽軫焉。

 

段標題:三段  烟波浩蕩,五段  萬壑松濤其餘段無標題

 

後記起處紆裕,中極曠放,後則感發,情景無限,乃見天眞獨至,無入而不自得之意。

眞世外之音。

 

以下的註記應該與這一首曲子無關:高山,秋思,初受之舅氏劉大岩,繼又得髙山於宋明徵,後又得高山於楊五脩,而五脩之譜,登上乘矣。秋思,後得之注一道弦,進乎其至。

 

    雖然把較古之人歸類到較晚出現的魯派(諸城派)顯得很是違反邏輯但是都是山東老鄉嘛!網路上說:"...因而諸城派琴曲所表現的情感是悲喜分明、大起大落、質樸感人,從不刻意追求清麗淡雅、纖巧秀美的風格,而淳樸見長。其琴曲布局工整,節拍嚴謹,主題明確"(引用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j5382rl.html),這一些形容其實還蠻符合我後來對萬壑松濤的感覺的。

 

    又是網路上說諸城派對托擘的稱謂和其他琴派不同,諸城派在運用托、擘指法時,大指向身處彈稱「托」,反之則稱「擘」,而其他琴派則與諸城派稱謂剛好相反引用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j5382rl.html)。

 

《治心齋琴學練要》長安  王善  清乾隆四年1739年)

 

後記指下寫眞,字裏傳神,曰松濤而不曰松聲,有水乎無水乎偶一拈弄,恍然身在萬綠叢中,聞枝上洶湧也。

 

段標題段無標題

 

    這應該要是中州派風格,網路上查的資料說是清人王坦在《琴旨支派辯異》篇中指出:"中州派高古端嚴,寬宏蒼老"看起來就是中規中矩,不急不徐慢慢彈,有點穩重,節拍很規矩,避免自由拍或是特殊的轉調。

 

天聞閣琴譜 唐彝銘  光緒二年1876年)

 

曲名是『萬壑松風』 下註:一作濤  羽音 角調

 

題解譜見琴苑,亦古賢隱所作,聽之如山鳴壑應,風響松濤。神韻古淡幽奇,非食煙火人所能夢想,洵神品也。

 

段標題段無標題

 

    這應該要是川派風格,網路上查的資料川派是:躁急奔放,氣勢宏偉。

 

    當時這三份曲譜是由網路下載,因為家貧沒有錢買整套琴曲集成,或是任何的翻印本,琴苑和天聞閣是由琴之界(已封站)下載,琴學練要是由美國Internet Archive 下載。網路另有一個廣泛傳載的琴苑心傳全編pdf檔,但是缺了幾卷,包括本曲,而且目錄裡面還沒有列出本曲,似乎只在某些刻本才有收錄本曲,然而第七卷的指法還是很有幫助的。至於怎樣挑版本呢?當時考慮了一些條件包括:

 

    琴苑版本最早,應該挑這一版吧!但是下載的琴譜好幾處不清楚,常常11、12、13徽無法分辨。最後參照另外兩譜大致可以恢復,尤其是練要譜,因為比較接近。

 

    因為張孔山的流水的名氣與好聽度,所以我一開始心裡其實就偏好天聞閣譜,也是最早開始按彈,但是彈到第四段以後就開始有一些『不合常理』的音出現,也許是變調,也許是按彈不出或是換絃換指法不順暢,就是覺得怪怪的,也有些指法找不到說明,像是犀、屖,常常覺得我是不是穿越成綠竹翁第一次試彈笑傲江湖譜的時候了"......錚的一聲,琴弦又斷了一根。綠竹翁咦的一聲,道:這琴譜好生古怪,令人難以明白。......"。尤其越後面越和琴苑譜不同,即使題解裡說『譜見琴苑』,但是顯然有大量自己的心得,到最後只好放棄。

 

    於是後來轉向練要譜試試看。本譜的好處是把吟猱的上下徽位、強度、次數標示的比較清楚,一開始我覺得很適合給沒人傳授而必須自學這一首琴曲的人依譜按彈,但是事後我再比較琴苑譜之後反而覺得交代的太清楚了,限制了打譜人彈琴人的自由度,例如琴苑寫7徽猱,練要譜可能寫7徽下76上7猱之類的。如果改回琴苑譜就又有不遵重練要譜的嫌疑,所以還是以盡可能依照原譜為原則,但是很多地方會參照琴苑譜的概念打譜。

 

    最後讓我決定採用練要譜的原因是第五段,琴苑譜的五段標題是『萬壑松濤』,應該就是最重要的主題段落了吧。三個版本按彈之後發現,天譜與琴苑譜差不多,也較短,練要譜較長,多做了些松濤的具象演繹,有點像張孔山將流水加了更多的滾拂一般,給予更具象的描述流水,這也是張孔山的版本較受歡迎的原因,好懂、好聽還是要排第一順位!但是練要譜也沒有過多的重複松濤,我覺得長度恰好(也許略短,有機會還可以擴充),而且有更多可以發揮的地方,不會像另外兩譜感覺就吹個兩陣風,就突然結束了。

 

    其實整個選譜過程是上述幾點交錯出現的,這一譜按彈到某一段某一句突然很奇怪,例如出現半音、變調、覺得怪,或是與這一段先前的情感表達不一致,我就會試彈另外兩譜,看看到底這些古人在想什麼,或是搞不好只是刻印錯了而已!

 

  定弦、調

 

練要:仲呂均黃鐘角調時曰平調  萬壑松濤  羽音十段

琴苑:羽調

天聞閣:羽音 角調

    所以三個譜的定弦是一樣的常用正調。都是羽音,亦即結尾音是羽(6)


    其實古琴的定調與定弦是我這種業餘者的最為苦惱的,名詞一堆,琴論之間又不一致。還好三本譜都一致。

2024年4月17日 星期三

古琴曲『萬壑松濤』打譜後記(1)

 古琴曲『萬壑松濤打譜後記----紀錄人生首次打譜的經驗與心得


2020.03.14.起筆(初步打完譜彈了一年之後)

2021.08.31.收筆 

2024.04.17小修(又彈了三年)

 

    我這樣的一個古琴業餘愛好者,為什麼想開始打譜?最早的緣由應該是因為彈奏或是欣賞既有的琴曲已經有點發膩了,來來去去就是哪幾首,新人輩出,但是一旦出版CD就是有一些固定曲目,流水、酒狂、山居吟,要先證明你會彈琴,當然有些稍做改編也不錯。另一種作品是新編創的情境音樂,就是要聽者放鬆睡覺、或是打坐參禪、或是練太極拳、或是品茶插花,屬於功能性的音樂,自從1990年代出版的一些像是古樹拙風(聽壺專輯)這一類的音樂之後就沒有太大差異,很好聽,但是就是都屬於同一種調調。簡單說就是膩了。雖然很多名曲我都不會彈,或是彈不好,但是不能阻止我做這種限制性創作的嘗試。

 

    此外,我自己在彈琴時,常常覺得有些曲子的某些片段完全抓不到作者或是打譜者想表達什麼,在彈的時候就只能照譜或是依照老師教的彈,其實心情很悶。例如初學時的雙鶴聽泉,除了前面幾句是兼具悅耳、意境之外,接下來就是怎樣都抓不到感覺,偶爾有幾句彈起來有感覺到鬱悶激怒,但是跟前後也連不上,也不懂雙鶴或是兩個閒雲野鶴的人聽個泉,為什麼有鬱悶,難道是曲洋跟劉正風嗎?最後就當純音樂把曲彈完。所以我想既然作曲者最初的想法已然不可得知,那麼可以嘗試看看打譜者的心理狀態,是怎樣看著文字譜轉化成旋律與節奏。

 

    對我這種業餘又業餘的古琴愛好者而言,挑一首直覺上有感覺的曲子做嘗試,是一件幸福的事,因為這不涉及到本身職業的升遷與表現,譜得好也罷,不好也無所謂。就像清代詞人項鴻祚說的:「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就當我的打譜是無益之事吧!

 

第一段  選曲

 

    有幾個原因驅使我選擇這一首琴曲,第一個原因是萬壑松濤這個標題意境很好,就直覺上第一個是想到李白的詩『聽蜀僧濬彈琴』: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峯。爲我一揮手,如聽萬壑

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鍾。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原因是我起心動念想要嘗試打譜時,當時大約是2018年左右,就我的能力所能蒐羅,已經出版的紙本、電子檔、影音網站都沒看到有人打譜,這樣子才有獨創性挑戰性。

 

    第三個動機是看到這標題使我回憶起二十多歲時第一次爬南台灣高山百岳北大武山的情境,當時是七月份,颱風要來不來,似乎在東部太平洋沿岸擦過,晚上住在海拔2200公尺的檜谷山莊,山屋外面原始森林裡的高聳檜木和殼斗科大樹被颱風帶來的狂風一陣一陣掃過,發出了一又一如海浪般的波濤聲,是真的浪濤聲,不是文學比擬想像的濤聲,而且是經驗中高雄西子灣颱風前後海浪打在海堤上激起二三層樓高時候的海浪聲。這濤聲三十多年了一直沒有忘記,即使後來在山上也沒機會聽到,因為後來比較怕死,颱風前後一定不上山。雖然不是真的『松』濤,但是濤也差不多吧。

 

第二段  事前準備,以及一些可轉移的經驗

 

    其實不是刻意準備的,畢竟我不是科班或是職業的,沒有受過任何專業訓練,而是打譜之前的一些嘗試或是經歷,才有後來的打譜,這些包括了:

    一、習慣古譜。我學琴經歷是先自學了約一年,彈順手了幾首短曲,像是秋風詞、酒狂、關山月、泛滄浪等,覺得古琴似乎沒有那麼難,但是也怕只是自我感覺良好,恰好也在當時居住的台中市孔廟找到老師,才開始跟老師學琴。在那一段約一年的自學時間里,我看著傳統的文字譜加現代的簡譜,跟著錄音和網路上大師們的影像彈熟酒狂和關山月之後,就轉向網路找到的神奇秘譜刊印的泛滄浪,只是因為自20歲第一次聽到泛滄浪,就一直很喜歡這一首曲子,學古琴只是想能夠親自彈奏這一首琴曲。當時不知道吳文光已經出版的五線譜,自己看著他的影音對照著文字譜,一一按彈,因為節奏有人幫忙解決了,我只要解決裡面的一些少見指法就可以了,所以我很早以前就已經習慣讀只有文字譜的譜了。再加上我的工作是動物分類學,解讀一兩百年前的讀不懂的語言像是拉丁文、德文、法文,甚至是以花體字型印刷的外文書,或是古人寫的龍飛鳳舞的標本標籤都是家常便飯,早就習慣這種解碼工作了。

 

    二、嘗試記譜。有時候會彈膩了古曲想嘗試看看現代的曲子在古琴上聽起來是什麼樣子,所以最早拿著現代出版的古琴教材,裡面有一些偏中國風的流行樂,像是菊花台、滄海一聲笑之類的,但是都沒什麼感覺,或是覺得很流俗,不想按彈也不想記住,或是因為老師教學的要求走過一次就算了,例如我學的滄海一聲笑版本其實是一首撮與反撮練習曲。第一首能讓我覺得值得記住的曲子是由庄風子定指法的三國演義電視劇主題曲『臥龍吟依譜按彈學完這一首的心得是每個人的彈琴習慣會有所不同,這會影響決定指法的順暢度,例如左手名指按絃時的位置或是方式會影響左手掌的角度和左拇指的位置,也就決定下一個音在有多個指法與音位可供選擇的情況下,會如何選擇一個順暢的指法與音位。又或者這些句子配合歌詞的時候的感覺不同,可能會不習慣別人的指法或是改編過後的強弱表現。於是我自己嘗試修改了幾個音的指法來適合我自己的習慣。事後我回想,發現在心理上我似乎是覺得臥龍吟是現代人的作品,定指法的也是現代的人,似乎可能也許不是大師(畢竟是網路筆名),因此我比較敢去更動,而古人的就覺得是經典而不敢動。繼而再想想,即使是古人的譜在剛出版的時候也是新的譜曲或是新的修改,如果我所理解的意思/表情對了的話,有什麼不能更動的,尤其像是臥龍吟是有具象歌詞的,就更容易理解作曲者要表達的意思。所以同一首古曲會有諸多不同版本,一定不只是記譜錯誤,不管是書面記譜或是聽音記譜的錯誤,在這傳譜的過程之中,一定還出了很多叛逆者』,有意識的更改了古譜或是他老師傳的譜。

 

    所以我後來也自己試著將通俗音樂記成古琴譜當作是練習,而開始這樣做的起源是源自以前的學笛簫經驗。例如大家都吹過直笛,小時候第一次拿到直笛,幾乎每個人都能摸索出至少六個音--小蜜蜂的『嗡嗡嗡,嗡嗡嗡』,為什麼同樣一件事移到古琴上面就變得這麼難,七個散音用完再加七個七徽的泛音,到這裡都還可以應付很多曲子的音域,但是一旦出現半音或是滑音,或是Fa、Si就一定得按絃,這時候就完了,找不到音,或是一系列的音接不順,或是一直用拇指在按絃,按到連最強壯的拇指都痛了,或是都在七徽前後找音,或是一直在同一條絃上找音,總之窘態畢露。學笛子的人、學琵琶的、學二胡的都辦得到,但是一個會好幾首經典古琴曲的人,一個會彈流水會彈瀟湘水雲大曲的人,竟然連小蜜蜂這一類基礎的曲子都沒辦法信手彈出來!情何以堪啊!果然是業餘中的業餘。

 

    因此我給了自己一項練習,就是為現代曲子指法。一開始嘗試了很多首,最後還是先選擇本來就具有古風的(又是)三國演義電視劇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做練習,雖然最後收尾在氣勢上比不上交響樂,古琴也自有自己的味道與解決方法。也可以比較同一個音高,要在這麼多的可能候選指法中找到適合的一個或是幾個,又要做到順手,又要兼顧音樂表情,這些都是很有趣的練習。